储蓄——股票参与计划模式为企业吸引和留住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并向所有员工提供分享公司潜在收益的机会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司高管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利益不均衡问题。但是储蓄——股票参与计划由于其激励范围较广,带有一种平均化和福利化的倾向,激励基金分配给个人的激励力度有可能不够,无法起到预期的激励目的。 高科技上市公司,创业板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比较适合实施储蓄——股票参与计划激励模式。
美国加州的航天器生产公司,决定在圣诞节用火鸡作为员工的圣诞礼物,以表示对他们的感谢。这看起来很美。然而,一些员工注意到他们的火鸡比其他同事的小一些。很快,那些拿到小一些火鸡的员工便认为他们是因为工作表现差而受到处罚。 当然,管理者不能容忍这样的误解继续发生。圣诞节火鸡的供应商被要求在第二年提供同样大小的火鸡。不幸的是,火鸡供应商不得不告诉航天器生产公司老板,上帝没有让所有的火鸡都一模一样,让他们提供相同重量的火鸡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情况,管理者要做的是——在每一只火鸡上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火鸡的重量并不能反映出你过去一年的表现。” 但抱怨又继续发生,情况变得更糟了。一些员工说他们想在火鸡和火腿中间选择,其他人希望一个果篮,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者发现有必要雇佣一个全职火鸡管理者!最后,这个一年一度的火鸡计划破灭了,而这时管理者又发现一些员工竟然从盒子里把火鸡倒出来,装入公司的物品,偷偷地溜之大吉。 这就是“公平”奖励的后果。它达到了公平奖励的目的了吗?显然没有!它既没有增加员工的品质和道德,相反的,它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管理问题的出现。同样的奖励,看上去很公平,其实它并不是。 因此,如何鼓励和奖赏那些应该激励的优秀员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着重奖励那些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做到“奖有所值”;二是要明白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奖励,即“奖有所得”,奖到点子上;三是奖励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奖出“新道道”。
对于国有企业,很多仍处于改制过程中。激励方案能否顺利通过,最重要的一点要看过程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对此,有三种方式可以巧妙地避开嫌疑,通过路口。 1. 资产增量转股:把企业未来几年发展的部分资产增量转为等值股份,作为奖励给予激励对象。TCL集团7年前就使用了这种方式,如今诞生了以李东升为代表的数个亿万富翁。 2. 用业绩衡量奖励:企业业绩达到一定指标,提取部分利润奖励给激励对象。这样不涉及到国有股份的转让,也就不会被国资委挡在激励的门外。 3. 有据的转股价格:激励对象以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购买企业股份。但是,具体设计为多少一股,需要企业有一个合理可信的说法。在通过这个路口的时候,企业能做的是要有一个详细科学的激励方案。激励方案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就会很容易通过这个路口。 在激励的道路上,企业的方案要依次通过这三大关卡。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完善,将是过关的核心。能否一路走好,就要看我们的司机是否真的懂那些条条框框,还有就是在复杂环境中的驾驶技术是否过关。 (作者为新华信管理顾问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已发表在《中国计算机报》5月10日) (新华信管理咨询提供战略、营销、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资本运作等咨询和培训服务。联系方式:010-64606868 网站地址:http://www.sinomc.com.cn)
激励对象中共有两类人——决策者和执行者。专门负责拿主意的人属于决策者。对他们而言,年薪已经足够,而权利的欲望却没有尽头。执行者是决策的实施者。他们的等级略低于决策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经济上的回报。对于前者,用“股”激励,把权力和金钱一起下放给决策者,使他们一跃成为主人,在享受当家作主的权力之外,自然会尽心尽力履行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后者,用“钱”激励,可以真真正正让他们享受到劳动的回报。尤其是把他们的所得和企业业绩结合在一起,同样能做到个人和企业的“亲密接触”,把两个阵营紧紧联系在一起。 分析来,讨论去,很容易得出一个公式:有效激励=“股”+“钱”。很多企业在实施激励过程中,总喜欢强调是哪种模式,是用股份还是用现金。殊不知,组合才是产生最高价值的方式。而用多少股多少钱,就需要企业打个算盘。 股权&&现金这里提到的股东,和前面所说的“企业”阵营还不大相似。他们是投资者,希望能够以钱生钱。虽然从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企业财产的拥有者。但是股东最为关注的不是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热情,而是能否获得高额回报。换句话说,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眼里只有两个标准:企业的利润和股份的分红。一个企业的激励方案,肯定是要由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如何让股东认可并批准激励计划,还是要从股东的要求出发去找答案。 首先,自然是要把企业的业绩和激励对象的收益结合起来。这样,激励对象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提高企业的业绩。业绩的增长,关系到企业利润的增长。这一方面使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保证激励计划的实施;另一方面使企业用于分红的资金也更加充裕。股东的收益因激励计划而提高,又怎能拒绝这种“双赢”的结局呢?其次,是要给激励对象依靠股价增长带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