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要有针对性
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某科研单位将全体员工简单地“一视同仁”,对科技人员和工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奖金加表扬。科研人员得不到实质的尊重和地位,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位热心钻研的科研人员,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取得了一项科技成果,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物质奖励,但是对于这项成果的市场推广,领导并不放在心上。这位科研人员不久就离开了该单位。因为他需要的并不只是奖金和表扬,他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就感。这个案例说明,对于不同的个体应当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
从一般意义上说,凡是能够促进人们工作或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都可称为激励因素。通过对不同类型人的分析,找到他们的激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激励措施最有效。
方案设计:从考核、激励和培训入手
考核制度的设计 改进后的考核制度方案设计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考核谁,即在分类的基础上,确定不同的考核对象,包括对员工的考核、部门的考核和项目的考核;二是考核什么,即考核的流程问题,考核的过程应当是规范的,根据一定的流程进行,针对不同的考核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流程。
员工激励的方式有很多种,物质只是比较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容易失效的一种。
尤其是在对待关键员工时更是如此,他们更多在意的是自我的一种愿景实现和自我价值体现,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激励时除了体现心以外,还需要体现出充分的重视。例如,对突出表现的员工进行公开表扬;在掌握了员工详细情况后,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许就是一次与员工的促膝而谈,都能比给予丰厚的物质奖励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实,员工激励也是管理者与员工博弈的过程,双方都需要去平衡。
之前听过一句话觉得非常有道理:员工是否幸福来自于其期望与现实是否相符。如果相符或者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员工就会感觉比较幸福,就愿意留在企业中,反之则因为缺乏幸福感容易流失。因此,管理者在制定员工激励措施时,不妨先想几个问题:员工的目前期望是什么?员工大的未来期望可能是什么?企业目前能够提供什么?企业未来可以提供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员工激励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否则容易造成“南辕北辙”的现象,最后双方都不满意。
分配和奖励的形式有:机会、职权、工资、奖金、股权、红利、福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
分配形式的确定依据:“工资”是职能工资制;“奖金”的提取与利润挂钩,其分配是根据贡献与责任;“退休金”依工作态度;“医疗保险”按贡献大小;“股金”依贡献、责任和时间。分配政策一般以劳动为依据,在个人之间拉开档次,反对平均主义;在股权上实行员工持股,但要向有才能和责任心的人倾斜,以利形成中坚力量。
华为公司认为知识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应用正确的分配方式加以解决,股权的分配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知分配,它解决的是知识劳动的回报,股权分配是将知识回报的一部分转化为股权,从而转化为资本;股金解决的则是股权的收益问题,这样就从制度上初步实现了知识向资本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