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了的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日益成熟,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逐渐从以前的以产品,市场为导向的战略转移到了人才竞争上了。虽然现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不同的看法,有坚持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也有坚持核心技术为主的。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人才的竞争始终是各个企业的一个竞争的焦点,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载体了。 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的能量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使企业成为一个常青的企业? 在诸多的方面的影响下,企业开始重视起企业文化来,但是,从中国的企业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是从当年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角色上的变换,加之,中国人本身的一种好大喜功的心理,导致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企业导入时就已经变了味,是一种形式,一种口号,流落到俗套中了。 企业的文化的建设就如当年的品牌建设般,被众多的企业主视为企业的救命草。发展势头强劲的企业导入企业文化,希望利用企业文化可以留住人才,使企业的员工的潜能最大化,使企业可以一直保持强健的发展,而生命垂危的企业导入企业文化,希望企业文化可以挽救企业,使之起死回生。一夜之间,企业文化建设红遍全国。然而,中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始终流露于表面,继承了当年的国企的企业精神类似的一种口号式的模式,对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也只是一种形式,似乎这样就可以对外宣布,本企业也文化了一把,没有落伍,赶上了时代的班车。在这种口号的宣传下,试问,在这种企业主一相情愿的的心理下,建设成的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吗?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思想被多少员工所接受了,就算接受了,又有多少会一直的自觉的去奉行呢? 企业文化考验的是企业的一个执行力,而中国的企业从客观上讲,基本都是属于那种执行力低下的。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是中国对商人的传统定义,这种定义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无产人类对有产人类的阶级仇视。在大多数人的眼时里,奸商总是在肥头大耳的脸上长着一双细长而狡诈的眼睛。他们总是在别人走投无路的时候见死不救,在别人孤立无援时落井下石。他们象葛朗台一样吝啬小气、象妓女一样见钱眼开、唯利是图。他们在“诚信经营”的店面里以次充好,在“童叟无歁”的招牌下缺斤少两。“文革”时期主席把中国人的职业等级与社会地位分配并明确划分为“工、农、兵、学、商”,可以看出我们伟大的领袖对商人的厌恶和蔑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对金钱的观念的转变,这五个等级被改变为“工农兵--学商”。不管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改变和调整,“商”已经是现代人奋斗的最高目标了,而人们对“商”的态度或对“商”的理解也已大相径庭了。但“商”的本质却永远是“利”,只要有对“利”的“欲”望存在,从商的人就必然会被“熏心”。而在现在社会下的商人们的“奸”却做得越来越“忠厚”,越来越“诚恳”。这种新奸商们的典型造型无非是:1.大企业家的形象;2.大慈善家的形象;3.大人物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大企业家。1983年创立的世界500强之一,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却因做假帐达71亿元而被调查后破产;安达信一直被视为是世界最讲诚信的,以严格正派的特色而成为全球第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代理美国2300家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全求84个国家设有分公司,390个分公司,4700个合伙人8.5万个专业人员;但由于在对世界通信公司的财务审计中造假欺骗,而于8月宣布退出从事了89年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这是轰动美国也轰动世界的案例,但在中国仿佛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在意或者在意之后马上就会轻易地忘记掉。
透过“企业文化空白”看文化“企业文化空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并不是否认企业文化的存在,这种说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以前没有对企业文化进行建设这是空白的,二是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把那些“可有可无无害无益的文化”当作空白。其实,这一说法的含义远非如此,因为这一说法的背后还隐含了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的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 企业文化能否简单的以好坏来区分? 我们可以只关心那些“好”的文化,而对于那些“坏”文化可以漠视吗?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漠视现有文化存在,尤其是那些“坏”的文化的存在,而建立一套全新的文化吗? 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将决定了文化管理的方向和结局。 其实,如何认识企业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文化问题——文化决定了人们对问题的看法,这三个问题的背后也是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也就是说,在剖析这三个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找出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对问题的解答,更有利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 好人、坏蛋,这是我们最先学会用来区分世界的字眼,也养成了我们长大以后观察世界的思维模式——非此即彼。尽管我们意识到世界并非那么简单,但是对于一个新事物我们还是会不自觉的运用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总是先把事物先按好坏来区分。尽管最终我们也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但这个过程将颇费周折。 不过,事情总是可以改变的。这不是说要马上去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的,最起码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我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能对非此即彼这种思维模式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白它在我们思维中地位和作用,我们就可以逾越这种思维模式的局限,进而加快加深我们的认识进程。
寻求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好形式,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的一种创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可以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有利于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融合起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确保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实现两者的双赢。 企业文化建设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自觉地利用和发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和优势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找到一条渗透企业经营管理中去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必须处理好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既不能只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而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也不能以企业文化建设取代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是保证我们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简单地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教育员工,提高素质,凝聚人心,保证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支柱,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才能有广阔的舞台和发展空间。同样,企业只有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一道去做,才能正确执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章制度,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企业文化是更高层次的管理艺术,企业文化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和人的建设,但绝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能,而是更多地开发职工的智力资源。我们要学习和善于运用企业文化这个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有效载体,将其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并发挥企业文化的特色和优势,积极为职工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良好的工作空间、温馨的生活空间,创造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发展机遇,并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文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管理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始终符合社会主义先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