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视尽职调查中的文化调查。 ◆没有意识到收购公司和被收购公司的文化都是重要的,也没有意识到两种文化重叠性和互补性◆没有意识到新的公司愿景对树立新的公司文化的激励作用。 ◆单纯或过于从收购企业利益的角度去建立新的公司文化,没有在两种文化的基础上去构建新的文化规范。 ◆并购过程中没能形成两个不同组织体之间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从文化漠视到文化整合为了有效解决并购中的文化漠视问题,最大化地实现并购价值,我们认为,需要在并购过程中进行文化整合。 具体如下:第一,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一定要注意速度。就文化而言,两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深层文化融合贯通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培育过程,但就形式层面的文化整合却必须注重速度。因为文化整合的过程越慢,越多的人会在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中感觉到不适应,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起来抵制“入侵文化”。因此文化整合过程就是一次头脑风暴,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要将收购公司的文化有选择地移植到被收购公司,或者将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在此基础之上的全新文化用明白无误的方式向被收购公司的员工灌输。 第二,建立在企业愿景之下的文化范式。新的文化植入必须建立在美好的企业愿景感召之下,被收购的企业大都是经营不善和业绩不佳的企业。因此在并购之后新的管理层必须将企业的愿景和战略传达给新成立的组织和员工。在此基础上要将企业的文化用简单生动的方式反复传递,可以通过会议、备忘录、企业内刊、网络平台来传达企业文化。一旦为员工确立了集中精力的基本目标之后,原本差异巨大的公司文化便开始融合了,将旧的理念和新的理念结合到一起,集中于对公司和对客户有利的方面,这会在两种文化之间产生连接力。 第三,短期内要容忍多种文化下的差异性行为模式。
在场的人们以为会看到血淋淋的场面,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小牛用牛角拼命抵抗老虎的轮番攻击,结果老虎灰溜溜地走开了,小牛成了胜利者。记者在图片说明中解释说:造成虎性消退的原因是老虎所享受的喂养制。由此使人联想到我们的一些企业,何尝不是如同这关在笼中的老虎。现在企业转制,企业要到市场上去找饭吃,就象笼中喂养的老虎一样,已经丧失了“虎性”,缺乏在竞争中生存的能力。或许这正是许多国有企业连年亏损不能自拔的症结所在。如何能使企业恢复“饿虎扑食”的元气,当务之急是让企业真正的“放归山林”。因为,企业的竞争文化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又带有历史的烙印。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以往的“人治”及“浮夸”作风还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存在,加上在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一些利润空间和机会所成就的“暴发户”榜样,许多企业人的心理是不理性的,有人抱着幻想,认定天上会掉下馅饼,有人抱着赌徒的心理,想“赌”成巨富,也有人面对迅速膨胀的财富不知如何是好,还有人“心理不平衡”,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其结果不言自明。即使一时得手,也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了一定时间就会爆炸。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机遇,但这更是一个挑战。如何迎接挑战并在市场中保持一席之地,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按国际惯例做事,实现企业行为规范的全球化。不按规则办事,就会被制裁,甚至被罚出场。美国一个世纪以来所构筑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使美国许多经济巨人吃了不少苦头。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分别于1890年、1911年和1984年被美国政府分解。
文化是客观的。文化的作用和作用方式都是客观的,用主观的好坏是无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企业文化的。当然,文化中的元素有促进或阻碍作用之分,但是如果不同企业实际运行、不同企业的具体问题相联系,对其作用性质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具体的讲,我们必须先弄清企业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然后再分析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将会遇到的文化元素。在分析的时候我们还会发现,文化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我们所采取的不同应对会使文化作用的性质发生转化。当然,不同的具体问题,我们对文化作用分析的结果往往也是不同的,我们所采取的对策也应该是不同的,这里没有恒一的标准。文化是客观的,这是我再一次强调的。文化的客观也决定了我们无法按照我们的意图的对它进行取舍。我们不能因为主观的喜好,而把起阻碍作用的文化视为空白,进而置之不理。只想抓住那些有利于我们的文化,而把那些不利于我们的文化视为空白,产生这种意图的根源就是急功近利的心态。用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处理问题的典型特征就是总是用是否有利于眼前利益来衡量世界,而不是用客观的、长远的目光来看世界。其表现就是:如果不能马上从这个事物身上取得利益,就弃之如草芥,如果有利就会趋之若鹜。急功近利是中国文化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而且根深蒂固。其佐证就在于我这样讲,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谁不是如此?其实,文化是深层次、潜意识里的东西,那些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的文化。把现有的、正在发挥作用的文化视为空白的结果,就很容易使我们走上一条建立全新文化的道路;而驱逐我们走上这条道路的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另一个元素——好大喜功。中国人不屑小打小闹,总想成就一番大事业,讲究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要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中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者的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