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培养创造力还没找到好方法,重要的是不要去扼杀

2008年第四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上,各经济体成员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等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起来看,这些能力实际上指的是创造力。

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实践,往往从两个方面加以体现:一是通过课程和训练技能来培养;二是将创造力培养贯穿于学科教学中。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我国学生的创造力?结合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应从小抓好通识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打下坚实基础。中西方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颇有助益。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强调,中国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二是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国家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杰弗里·哈奇也指出,人文学科被看作美国教育体制的核心和灵魂。学生学习包括文学和艺术、历史、哲学等在内的人文学科,不仅能掌握某种知识,更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性格。

在通识教育体制中,当学生从一个课堂转向另一个课堂,从一个科目转到另一个科目中时,他们被迫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在回应不同种类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生因此能够成为一个比较成熟、全面发展的个体,从而具备了独立判断的能力。

而现在我国教育界存在着一种偏颇或者错误的观点,认为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打好基础,创造力培养是大学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任务。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大这一阶段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此事如果等到学生定型以后再进行,提高其创造力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其次,改变学生评价方式,尊重个体差异。

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斯坦伯格认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往往不是班级里成绩拔尖的学生,他们做作业时给出的答案往往独辟蹊径,因而常受斥责或得低分。

当今很多学者认为,创造力培养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重要的是不要去扼杀。应把关注个体差异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根本立足点,把转变课堂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主渠道。比如,标准化考试仅仅检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向学生提出思维上的挑战,没有空间展示个人对问题的分析、推理与解决,更不能反映学生能用学到的知识做什么,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再次,老师应该具备创造性,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日本学者恩田彰认为,培养具有创造性品质的学生,教师应先具备创造性、求知欲,努力建设有宽容、理解和温暖气氛的创造性班级集体。同时教师还要抱着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促进良好学习环境的形成,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问题、自由地表达思想,并把错误同样视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好教师都不愿打击学生的创造力,但很多时候教师希望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压制。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必须学会帮助他们去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索,让学校成为一个可以让学生提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的地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扼杀  扼杀词条  创造力  创造力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找到  找到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