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儒商与企业文化展厅前言 中国型的企业文化的“三大力量”

        企业文化的“三大力量”当今社会,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至5年,可口可乐、西门子、通用电器等国际化企业寿命均超过一百年。可口可乐公司创始人曾经说:即使世界所有可口可乐工厂全都烧毁了,可口可乐也可以在一夜之间重新站起来。  究竟什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是制度、人、产业、语言,还是什么?其实上起决定性意义的乃文化。中国民营企业与可口可乐等国际化公司相比缺的是成熟、健康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灵魂,是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可口可乐公司因为有了厚重企业文化,才能够在被摧毁之后重新站起来,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原动力”。  什么是企业文化?有人对企业文化定义做过统计,共有180种之多,几乎每一个管理学家和企业文化家都有自己的定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企业文化》中对企业文化的解释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狭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如果单纯从功能的角度上看,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手段,是通过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形成企业统一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达成建立企业发展原动力,加强企业凝聚力,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目标、政策、制度等的贯彻执行力。  仔细探究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发现企业文化至少具备以下三种功能:  第一、原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是基于主导文化的原动力作用而产生的。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法兰西学校课堂里的话“只要记住我们的语言,把我们的语言留传下去,我们就不会灭亡……”这些都证明了主导文化的原动力作用。

        -从强调忠诚度到与协作式人才合作的转变整合天下人才资源为所用的态度就意味着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合作形式更广泛的拓展,这也是战略发展的现实需要。这在哲学中体现为德与才的矛盾辨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可以开展与外部人才协作式的合作。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大前提下,辨证地看待“疑人也用,用人也疑”。-从法律契约到心理契约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在招聘中将员工关系从法律契约提升到心理契约的高度,在强势的文化指导下,强化哲学和核心价值观在招聘环节中的制度体现。既在招聘环节中传播文化,更重要的是在招聘的双向选择上进行企业与人才的价值观碰撞,选择认可、接受和适合文化的人才。-从只培训新员工到向新员工学习的转变旧有的人力资源理念中只注重新员工的培训以及同化导向,但却忽略了新员工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新知识、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外募优秀的技术人才、营销专家和管理专家,他们将带给组织“技术知识”“客户群体”和“管理技能”,往往都是无法从书本上直接学到的巨大财富。再比如从其它优秀公司过来的新员工,其能够带来优秀公司的经营思路、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等值得学习的东西。因此,在招聘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有这样的意识多了解信息、汇集应聘者的好建议。-从专业技能到综合素质的转变哲学中通才与专才的人力资源决策观为招聘提供了直接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切实将这一思想落实到招聘制度中,在招聘各个岗位人才的时候不能停留在只注重专业技能上,而应更多地关注应聘者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应更多地关注那些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能够成为技术、管理、业务复合型人才,要综合判断应聘者的潜力。如果在招聘的进口都没有解决潜力的问题,把握好人才的可培养程度,那么将极大地给其他人力资源流程的管理带来

        利益冲突,国内企业兼并的警钟坦率地说,国内企业员工对基础利益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国外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落后,就像政治课本里常讲的,我们现在最需要满足的是生存权的问题,其次才是发展权及享受权。马斯洛也曾将人的需求层次划分为五个阶段,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被爱以及被尊重的,自我实现的,一般来说,层次的需求是渐次向上的,相对应的,企业合并的冲击波范围也依次向上递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兼并时,员工对文化的认同感需求可能并不会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许多员工呆在自己不喜欢的行业或企业里久久不去的现象即是明证。相反,工作是否能够获得保障,工资是否有削减、福利是否有变化、个人的决策作用是否减小会成为影响企业能否稳定有效完成兼并的重要因素。当前局势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不少企业希望通过兼并来实现做大做强的梦想,这在啤酒行业、家电行业都有表现,能否有效地对相关利益进行整合,恐怕是这些企业在战略调整过程中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利益的冲突稀释了,文化上的认同自然会产生,变革后或调整后的战略计划就容易执行了。反思:用方法来指导工作其实,企业实施兼并战略也好,联盟战略也好,所有的战略变革或革新甚至包括对组织结构的调整、对企业文化的设计、新的营销策略的制订,都需要完成如下的工作:*对问题本质的清楚的全貌的描述*对操作此类问题基本思路与指导原则的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解决方法的设计就像本文的分析,透过文化冲突的现象去揭示利益冲突的本质,但是,知道了以利益为轴心来调整兼并企业遇到的冲突或问题,并不意味着其它的因素就可以忽略掉,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是采用渐进式的还是快速的合并节奏,在合并前及合并后需要对哪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操作?有哪些不可背弃的指导原则?如何设计兼并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些都需要企业在合并过程中进行通盘考虑。

        国内对企业文化的热衷程度,只要在互联网上GOOGLE一下就可见一斑,更别说各类的学术研讨活动与期刊杂志和漫天飞舞的广告宣传,二十一世纪初创建企业文化的话题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如同一辙,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最明显的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光是企业文化的定义就达到了160多种,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无疑给理解企业文化的涵义带来了困难。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魏杰教授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拆解这个定义,我们会发现,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企业文化对企业与员工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与约束性;企业文化不仅作用于企业的整体行为,而且作用于员工的个体行为;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这一定义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仅影响着企业整体与员工个体行为的方向,而且影响着它们的行为方式,而之所以会影响是因为有一种价值理念的存在。这是一个比较准确而全面的学术定义。另外还有比较通俗的定义,如台湾宏基的老板施振荣先生认为,企业文化是员工的共同价值观,这一观点在企业界与管理界普遍存在,粗看似乎与魏教授的定义区别不大,实质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区别主要不在价值观与价值理念,从魏教授的定义看企业文化并不一定需要员工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关键在于存在这样一种指导和约束企业与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因此,各个员工的价值观可以互不相同,但是必须围绕在一条主流的价值观周围,受其指导与约束,这个主流的价值观,就是价值理念。这样一来,这个主流的价值观就可以是个人的,如老板,可以是集体的,如决策层等,也可以是员工共同的。这个区别从深层次又影响着人们对企业文化其他方面的认知。

关键词:儒商与企业文化展厅前言,中国型的企业文化的“三大力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化  文化词条  儒商  儒商词条  企业  企业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前言  前言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