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哲学的基本命题所有人都不陌生。但做为一个企业的基本文化理念,是变还是不变,如何变,变什么,现实中却仍然是个问题。我们接触和服务的多家大型企业,领导层对文化的重视与日俱增,但近来却频频听到具体文化工作部门的抱怨和困惑。集中的问题有三:搞运动。一个领导一个思想,随着领导层的更迭,企业的文化理念口号也随之变化,有时领导层调整频繁,文化理念、工作思路也如走马灯似变幻无常。没有长期规划,难以形成持续积淀,干部员工深受其累,无所适从。部门化。文化管理成了文化工作部门的事,绩效导向的整体氛围下,从上到下,更愿关注与绩效提升直接相关的业务工作,文化宣贯文化管理被边缘化,抽象上重视,现实中忽略。文化管理单纯成了文化工作部门的任务,难以推动,流于形式,雷声大雨点小。两张皮。文化理念与制度建设不统一,不匹配,不同步。文化软约束不能与制度硬约束有机结合,制度建设过程中不能体现文化导向,文化建设中不能以制度形式固化。说得与做得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使得所宣贯的文化理念,在员工心中难以有公信力和权威感。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让文化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尤其是文化理念的朝令夕改,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伤害很大,影响深远。有必要在理论上、实践上深入探讨,寻找到适合中国企业体制特征的,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与运行策略。众所周知,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通常可分为两个层次:核心理念与应用理念。核心理念即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愿景,是指导企业成长的基本哲学和灵魂。应用理念是在核心理念基础上延伸出的,在各个业务领域的运用和表现,如市场理念、人才理念、服务理念等等。核心理念决定了一个企业精神层面的基本基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社会属性和团队个性。
文化差异性的挑战太多的合并,收购和合资企业并没有遇到他们所预期的希望。当两个公司整合时,他们是仔细地考虑到战略动机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他们希望展开一项共享的任务和找到一种感到有负责任的管理做事的方式。在相对忙碌的状态中,各种专家指出问题所在和潜在的缺陷。决定是在一种有广泛意见的情况下做出的,但是,仍有错误。依照商务的国际化,两项理论导致了错误的发生。这是糟糕地交流和无力去管理文化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能够带来一场猛烈的风吹过合作的联盟。它们能够减缓,甚至是妨碍做出决定。抑制管理的连贯性,还有阻滞信息的交流。不确定性是由股东所引起,触发了一个对结构的更高要求,这需要面对面沟通来达到,从而越过等级制度的级别。然而,管理团队通过超时工作和由始到终的整合程序才使工作得以完成,几乎不给予文化的差异性和交流他们优点的重要性。这些整合管理人员们需要找到创新的可供选择的办法,来改变他们对习惯的,单一文化方法而达成的结果。例如,如何去:激发出一种焦虑的工作力量,害怕裁员,结业和可能没有完全理解现在他们期待的是什麽,建立信任和联系,包括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态度,人权,环境,和道德规范,在对他们自己的个人价值来体现是非常不同的,执行过程和传送结论时,遇到新股东的期待,在同一时间内他们把现存文化的情况也计算在内。然而,文化的了解对国际化高级经理的位置来说不是一个先诀条件,跨文化的敏感度不象是在单一文化的情况下的大多数管理团队那样。许多领导者缺少应有的态度,技巧,和行为。那需要去成功的解决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挑战第一步学到的是这些技巧,去获得更好地理解总体上的文化。三点是值得注意的:1.我们都是共同地被程序化哲尔特胡福斯特德对文化的定义是:共享被程式化的想法,能够清晰地区别一群人和另外一群人,告诉我们的事,我们的所有人都是被同样程序化的。
遗憾的是由于受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我国不少企业存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认为技术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硬件,而管理都是可以凭经验、感觉、权威对付的软件,重视科学技术的引进,却忽视管理思想的引进和创新。致使大量技术重复引时,却因管理跟不上而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先进的技术并未转化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技术落后,但我们的管理更落后一大步。日本某些经济家估计,我国工业某些领域在技术上相当于日本七十年代的水平,而管理只相当于日本60年代水平,这个估计不无道理。这也正是我们大多数企业长期走不出低谷,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国企业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一思想的局面,那么我国的企业就无法挺进世界一流企业,我们的国家也无法挺进世界强国的行列。我们的创新应该包括科学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我们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也要重视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的创新。中国的企业只有靠技术和管理两个轮子驱动才能实现平稳、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才能向一流企业挺进。正如文前所述,欧洲在十八世纪吸取了中国文化,从中学习和适应,并且尽力发展它们,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转过头来又引起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而欧洲人则成为该变化的先锋和受益人。日本从隋、唐、宋以来就不断地派遣官员、留学僧等来中国学习文化;同时并敦请各代学者、高僧前往日本进行教化。因而奠定了日本大和民族和魂汉才的特色文化,进而结合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和尖端科技,造就了日本当代经济强国的地位。从以上诸多例证中,不难发现当代中国企业深造企业文化的契机;欧洲能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适应、发展、创新。日本能学习中国文化,并从中适应、发展、创新。
对话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教授李建志一方面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企业又总是在很多方面“以不变应万变”,比如:文化。而一成不变的文化环境将极大地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发挥。毋庸置疑,发展领导力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管理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领导力培养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企业都面临同样一个难题:培训多多,效果寥寥。这是为什么呢?李建志教授,在英国阿什里奇商学院讲授领导力和行为研究,又在为中国企业进行了大量培训之后,对中国企业的领导力培养,做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一方面企业总是面临着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而另一方面,企业又总是在很多方面“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观念、态度,以及文化。而一成不变的文化环境将极大地限制领导力技能的发挥。事实上,这不仅关系到领导力发展一个方面,对企业来说,管理方面的任何改变和创新,都将在,且只能在一个灵活而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发生。中国企业家在误读领导力《中外管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如何来培养未来的领导力?李建志:我目前在国内给一些中国企业讲课中发现:中国人对领导力的定义和世界趋势是不一样的。中国企业的领导者还是更传统地倾向于命令与控制。显然,这种陈旧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更加灵活。就我的观察,现在中国领导者身上最缺的几项关键技能,第一就是“教练”,或者说是“辅导”。第二,授权。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不善于授权,这种不善于授权会影响领导者整个领导能力的发挥。第三,愿景能力。领导者能否高瞻远瞩看到未来?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技能。在具备了这种愿景能力之后,紧接着,如何将愿景执行下去?这又涉及到另一种技能,就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