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一种既时尚又古典的企业管理方式。说它时尚,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被提出,被研究,被应用推广,也不过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尤其对我国的企业来说,长期以来的政治生活在企业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自然属于新生事物。说它古典,是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管理因素,是有企业起就存在的,并且伴随着企业的积累与发展而沉积发展,只不过企业文化这种说法被系统地放在企业管理高度提出与研究历时不久而已。 解决了企业文化“是什么”和“从哪儿来”的问题,再来看看企业文化的特质,也就是企业文化如何区别于其它的企业管理方式。 (一)历史性。历史性是一切社会事物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企业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生存与发展,企业的现象本身就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折射,企业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载体,去讨论先有企业还是先有文化,就像讨论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企业的经营与政治活动、文化现象的联系千丝万缕,挥之不去。可以说,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必定带有历史的烙印,折射出大到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小到一个地方区域的经济与文化特征。反过来,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也在改造着企业所处的环境,因为企业必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社会组织,信息交融与思想变革首先从企业发生。当代的企业文化的基础,是已经比较成熟的商品经济理论。 (二)人本性。企业文化关注的中心,在于对企业中人的因素的管理与激发,虽然如此做的终极目标在于企业价值的顺利实现,但这并不妨碍企业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切入点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张力。
在不断的熏陶和感染下,结训时,所有新兵均感觉自己隶属于非常特别、非常优秀的组织,肩负着光荣而崇高的使命,他们绝不想使这个组织的辉煌历史失去光泽,更不允许自己或其他人因为过失而玷污这个组织。 海尔公司的成功与科学规范、严谨的管理是分不开的,海尔6S大脚印是海尔管理中的一大特色。在海尔,每一个车间都可以看到6S大脚印,它是一块60厘米见方的图案,红框白地上印有两个比普通人的脚还要大两圈的绿脚印,脚印的正上前方高悬着6S标语:“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每日下班前,工作上出错,当天表现不佳的员工要站在6S大脚印上,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并接受同事的批评和教育,同时,也鼓励当天工作表现好,做出成绩的员工站在上面,介绍个人的先进事迹和工作经验。 这种独特的管理文化,旨在不断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获胜意识,剔除失败观,树立致胜观,使每个海尔员工克尽职守去完成每天的工作和每一项任务,尽可能减少出错和失误的几率,并把为企业做奉献和个人的价值实现紧密相连,营造后进赶先进,先进鞭策和激励后进,直至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一位GE(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者在介绍公司管理哲学时说:“如果目标是10,而你只做到了2,我们会在你做到4时,为你开个庆功会,发奖金,然后去城里喝一杯什么的;当你做到6时,我们会再次为你庆贺……” 聆听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讲话,同样会发现他在谈到员工取得的成绩时,是如此欣喜和骄傲,总是提到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竭尽所能为员工获胜提供支持和帮助,并在员工获胜时满怀真诚地给予大力表彰和庆祝。 此举无疑在向员工暗示:公司不仅盼望员工获胜,也会支持员工获胜,还会庆祝每一个员工的胜利。
既然大家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认识问题也只是站的角度有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所得也各有局限,彼此之间正可以相互补充校正,从而构成对“庐山直面目”的完整认识。就算智力水平有高低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失一得之间的反差,正是后者的可为师之处。况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既使在特定的师生之间,也是教学相长的,学生敢于为老师之师其实就是敢于超越老师的表现。“青取之蓝,而胜于蓝”,有“胜于蓝”之处使是学生为师之时。做为企业的普通员工,做好“百工之人”的工作,或许只为生活所迫,过去为“君子不耻”。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职场竞争的加剧,我们必须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在“君子不耻”之处为君子。尤其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还要富而思进,做百工之中的君子势所难免。 当然,我必为师指的是一种可能性,要将可能变为一种现实,仅仅有想为人师的愿望、敢于为师的勇气还是不行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还要做出术业有专攻的切实努力,并且有所创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处处想为人之师那是一种浮躁,不切实际;而专攻一术,锲而不舍,用心恒一,为师之处终将水到渠成。既然想到我必为师这一层意义,那么无论推出什么样的百工产品,都要精益求精,力争一流。而且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专攻一术志在成功,有继承有发展,只要有所成就便具有了为师的实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绝不是妄自称师。我们必须坚信这种可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现实,从而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三人行,我必为师,并不是那种偶然性的“一字之师”,也不是固执已见或者卖弄学识的小聪明,而是一种微言大义背后的悟道。
“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这是国外企业流行的一句名言。它说明的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趋激烈的前提下,文化力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企业已从传统的产品竞争、人才竞争、资源竞争走向文化竞争。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谁就能扩展文化对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谁就能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和制胜力量。以致有人说“文化力是21世纪企业成功的入场券。”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张扬文化力的依托。但在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构建企业文化理念的问题上,虽然有许多企业比较重视,且在文化的投入上能不吝资金,并把它作为一种必要的资源看待,但仍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误区盲点。它们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赚钱无疑是其主要目的,与文化的关系只是一种花钱买点缀的玩意儿,无任何实际意义,忽视传媒对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还说“企业只有赚钱没有文化,一定说有也只有赚钱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老板在一个叫文化的后花园养的二奶。”企业办报办刊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短视的意识。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构件中,传媒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企业、文化、传媒、资源形成一个互动的循环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但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传媒是一种传播载体;文化是一种素质和氛围以及形成的特殊的理念;资源是一种可以利用并使之增值的因素。这四样东西单独来看,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意义,然而连结在一起,却是另一番意味。假若一个企业重视发挥传媒的作用,重视文化建设的投入,并把上述两种东西当作一种不可缺少的企业发展资源看待,或许企业就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优势和发展机会,所以,企业、传媒、文化与资源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