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巨鹿之战新解:论所谓长城兵团与秦主力

在有关秦末战争的讨论中,经常听到“秦主力军王离的长城兵团30万在钜鹿之战中全军覆没”,但是细想之下,却发现这是一则误读。个人以为这是 《复活的兵团》的一处瑕疵,结果却以讹传讹,成为了公论。个人以为,要讨论这则问题,必须要从史料入手,而目前最具权威和几乎唯一的资料就是《史记》,《汉书》。所以我就从《史记》,《汉书》原文出发,提出我的看法。以后所说个章,均是出自这2书,因为汉初以前双方几乎一致,所以大多数材料均来自《史记》。

首先,我们看看《史记》中对王离军的失败的具体记述。

1.《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很明显,这则记叙有夸大楚军之处。“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这只可能是战场形势明了之前的表现;当楚军盛势明显时,诸侯军不可能继续作壁上观。楚军起的是催化剂作用,所以首功属楚。但是由于司马迁亲楚的态度,文中给人映像是:楚军孤军破秦,而且是全歼秦军。

2.《史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颇多前后不一之处。其实,这是因为作者司马迁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决定的。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需要,不惜歪曲具体情节。这就使《史记》成为了24史中最为好看但是颇多矛盾之处的一本。其实《史记》是私修史,而且先秦从横之风尤存,因而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过司马迁处于自己的历史道德感,在另外的篇章中改正了以往的错误,这也导致《史记》有大量的前后不一之处。

下面我们引用另外2位钜鹿之战经历人的传记,来说明这种不一之处。《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与上则记录相呼应,我们可以知道了。在钜鹿大战之前,项羽先“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这支部队起到了“绝章邯甬道”的作用,而后才有“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此时切断了章邯军和王离军的联系“章邯引兵解”,终于“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以上便是复原后的钜鹿大战的过程。我们的讨论便由此而发。

1.先讨论战果。《项羽本纪第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其中,真正描述战果的便是“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都是这一“大破之”的结果。“大破之”到底是指什么呢?是指歼灭吗?

同样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这样2段:“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王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这两次都叫“大破之”,但是很明显,诸军只是被击溃而已,并没有全歼,甚至没有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否则项羽不可能迅速反击;赵军不可能坚守钜鹿,而且同在文中有“陈馀为将,将卒数万人而军钜鹿之北,此所谓河北之军也。”,这当然只能做击溃讲,否则全歼之敌不仅能逃入坚城,还可以互为犄角、并在短时间内马上再战,这是讲不通的。

——至此,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史记》中的“大破之”是击溃的意思。

2.王离军是否是前来回合的长城兵团呢?并没有任何史料说明这一点。相反,在《项羽本纪第七》中有:“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张耳与赵王歇走入钜鹿城,王离围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巨鹿  巨鹿词条  新解  新解词条  长城  长城词条  兵团  兵团词条  主力  主力词条  
周朝

 勾践擅长过河拆桥

从小我们就知道勾践卧薪尝胆事儿,记得那时老师经常拿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才能做成大事。我们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压根儿没当回事,时至今日我都认为这...(展开)

周朝

 长平之战与纸上谈兵

天太冷了,电视也不想看了,坐在床上,摸摸头发未干,想想好久没翻书了,顺手拿过来接着看。从晋国分出来的赵国,在五国联合破齐和胡服骑射之后,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强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