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赵国是韩信军事天才的第二个神话,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用了990个字和一个背水列阵的神奇故事来描写这场战役。这就使得这次胜利在读者心中特别地不同凡响。似乎如若不是韩信天才的军事指挥就难以取得胜利。
毋庸置疑,韩信和张耳的确取得了井陉战役的胜利,而且杀死了张耳的对头陈馀和赵王歇。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便会发现,其精彩的背水列阵有悖常理,平定赵国也不是一个井陉之战就轻松搞定,陈馀更不是一个难打的老虎而是一只老鼠。
让我们把司马迁省略,学者忽略的内容一并补齐,来完整地看一看真实的平赵战役。
(1)为什么张耳成了韩信的领导?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军占领魏国之后,“汉王乃令张耳与韩信遂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赵王歇。”
《史记•淮阴侯列传》同样也记载:“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其后凡提到平赵,还总是张耳名在前韩信名在后,按照中国人的排名习惯,显然张耳是一把手,韩信只是副手协助。
为什么张耳成了韩信的一把手?就因为他曾经在赵地当过常山王?不应该。因为他的常山王早就让他的挚友陈馀用武力赶下台夺走了,张耳是只身投奔刘邦的,一无所有。因为曾经当过项羽的常山王,现在就压在韩信头上,这不合情理。
张耳有什么能耐?从亡秦战争开始,张耳似乎就没有攻城略地的战绩,更没有为刘邦建立过任何功勋。韩信好歹有京索之战的功劳,又参与了平定魏国的战役,无论如何,排名不应该在张耳之后。
《汉书》揭开了这个疑团:韩信这时向刘邦要求增兵,“使人请汉王:‘愿益兵三万人’”,而此时正是刘邦兵力捉襟见肘的最困难时期。项羽猛攻荥阳刘邦需要兵力防守;南线刘贾、卢绾分兵一部去夺取南方广大地区需要兵力;刘邦占领的广大地域也需要兵力把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信向刘邦要兵3万。
韩信的这一请求,暴露了他由于孤傲的心态进而带来的能力弱点:没有能力拉山头聚队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善于发动群众壮大队伍。
秦末战乱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凡是有点能耐的人都能立山头拉队伍。队伍越多实力越大占的地盘也越大,也就自然封王立侯。韩信没有这样的能耐。不然他也不会在陈涉造反几个月时间里,一直在淮阴城边钓鱼;也不会在项梁的队伍经过淮阴时,仅仅只身带着把宝剑投靠;更不会在后来的几年中,始终只是个执戟郎中。
刘邦也许看出了韩信的这个弱点,于是让张耳去统领平定赵国的战役。张耳虽然不能攻城略地,但是却有忽悠百姓的能耐。派张耳去略定赵地,能使韩信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事半功倍。
派出张耳之后,刘邦大约也意识到,发动群众是逐渐进行的事,如果不能立刻取得一些军事胜利,赵国的百姓不会背叛陈馀而倒向张耳,发动群众壮大队伍的计划也难以成功。于是刘邦又派出曹参带领本部人马进攻赵国。为人勤恳忠诚的曹参接到刘邦的命令,立刻放弃统治魏地的安逸生活,亲自率军进攻赵国。曹参先是在太原附近攻击赵国的国相夏说,将其击败斩首。紧接着又包围赵国别将戚将军于邬城并猛烈攻城。戚将军不支弃城而走,曹参追击并将其斩首。
在取得上述胜利之后,曹参没有恋战,他头脑清楚,知道现在最吃紧的荥阳前线。于是立刻引兵离开赵国南下敖仓,去支援在荥阳与项羽鏖战的刘邦。
准确地说,汉军平定赵国头两个战役的个重大胜利,是曹参取得的。曹参斩赵国的相国夏说,斩戚将军,攻占邬城,功劳大于韩信。
(2)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
在汉军已经取得了两个战役的胜利之后,韩信和张耳才一起引兵向北推进,打算出井陉关向赵国陈馀的军队发起进攻。
司马迁描写韩信用背水列阵一举击败了陈馀和赵王歇。关于韩信背水列阵的荒唐之处,请参见博文《韩信背水列阵很搞笑》。其实,韩信此战的对手陈馀并不难打,充其量不过是一只投机取巧的老鼠而已。
(3)陈馀唯一的一次胜仗是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