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当不成天子了,却成了一个悬壶济世的医生。刘协为山阳公十四年,利用在宫中所学医术,走乡串村为民众医疾治病,至今仍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民间称其和曹皇后为“龙凤医家”。老百姓出于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沿袭成俗,焦作民间对老中医格外敬重尊之如君。
刘协是一个称职医生,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不仅盖了献帝庙,还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流传至今。据传说,焦作民间叫外公、外婆为“魏公、魏婆”;端午节中秋节流行“娘瞧闺女”;在农村针灸、拔罐从不收费,对中草药可赊可欠,但从不还价;等等民俗都与汉献帝刘协有关,据说是汉献帝留下来的千年老规矩。
刘协病死的时候,曹丕已经死去好几年了,这时的曹魏是魏明帝曹叡。曹家对这位东汉末代天子、曹家的女婿还算厚道,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陵曰禅陵。和东汉大部分帝陵在洛阳附近不同,献帝陵孤零零地在今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皇后与汉献帝合葬禅陵。许昌市张潘乡也有一个献帝陵,称为“愍陵”,这是个衣冠冢。刘协因曾居许昌二十五年,后人为表纪念而建陵,今仅存一长方形土台。陵园不大也没有帝陵墓常见的石人石马。陵墓有封土,不方不圆的,高约七八米,上面长满了树木及荆棘杂草。陵园的东侧有座不高的孤山,山名古汉山,陵园所在的村庄叫古汉村。
曹魏时期提倡薄葬,陵墓没有封土堆儿。献帝陵的封土比较高的原因是,刘协死后,山阳百姓纷纷前去送葬,人们用帽子、衣服盛着黄土倒入墓穴,堆起了山一样的墓堆。汉献帝虽然死在曹魏时期,但是以汉礼下葬的。
日本三姓源于山阳:日本有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家族,据说都源于修武,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
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刘协的玄孙刘秋袭爵山阳公,另一个玄孙叫刘阿知,一日,阿知对其旧臣说:“我久居此地,恐有覆灭之祸。听说日本境内较中国安定,我决定率家族东渡。”遂决定率其家族东渡扶桑。刘阿知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及族人共二千零四十人,从修武到达山东登州海岸,从那里漂洋过海到达日本。他们最初居住在现在日本的奈良县,后陆续有族人迁至冈山县和其他地区,逐渐散布在日本各地。
公元940年,刘春实(阿知后人),在平叛中立了大功。立功后就在九州原田筑城,其后裔便一直生活在这里。公元1131年,这支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直至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员,明确宣布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并一代一代地记入族谱之中。
日本史书尊称刘阿知为“东汉使主”,其子为“都贺王”。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刘阿知的场所。
后来,刘氏后裔分支,分别被封姓为坂上、大藏、原田,繁衍至今,发展成为日本的望族。据说,日本人过元宵节、中秋节也是受了刘氏家族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后人到中国祭祖,其中不少人专程到修武寻根谒祖。
第一代山阳公刘协死后,刘协的后代世袭山阳公,一直到西晋后期,塞北少数民族南下建立政权,山阳公国于公元309年灭亡。魏明帝派将作大将为汉献帝营造了陵墓,置园邑,并设有“园邑令丞”专职进行管理。因为有山阳公国的存在,献帝陵一直进行着比较好的管理。刘协的后人刘康和刘瑾也葬在了禅陵周围。山阳公国灭亡后,各代皇帝每年都派使臣赴汉献帝禅陵祭奠。
有一块碑,碑文的结尾处清楚看到这样一行字:奉委看守汉陵道人杨和顺立石。这块碑立于清代雍正年间,内容是针对陵园被当地人侵占的情况,地方政府专门派人对陵园进行了整修、丈量,刻碑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