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史书的记载和小说的描述中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例如“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一场奠定诸葛亮历史地位的战役,诸葛亮是这场战役中的核心人物,在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对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地位和作用的叙述,显得用笔非常吝啬,只用了短短的三十三个字:“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在《三国志•刘备传》里,对于赤壁之战的记录也是寥寥数语:“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
孙权也是赤壁之战的当事者之一,在陈寿的《三国志•孙权传》里的记录,也只是:“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曹操也是赤壁之战中另外一个最重量级的人物,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里,仅用了区区二十二个字,来打发这场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事:“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只有在《三国志•周瑜传》里,对赤壁之战的记录是最详细最全面和最生动的,具体和详实地记录了黄盖诈降,火烧曹操联营这一段的经过:“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艏,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从《刘备传》,《孙权传》,《周瑜传》和《武帝纪》的叙述中,对曹操军队的描述都用了“疾疫”二字,可以肯定的是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的军队已经是染上了水土不服的疾病,曹操的军队战斗力是不强的。翻遍陈寿的《三国志》,没有对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借东风和草船借箭有任何一丁点的记录。同样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汉书五十七中,对于赤壁之战也是有着非常生动的记载,唯独就是没有对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借东风和草船借箭有任何文字性的阐述,也就没有“既生瑜,何生亮。”这一说法,更是没有卧龙吊孝了。可以断定,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借东风和草船借箭,用了七个章节好几千字洋洋洒洒写出来的场景,都是为了提高阅读量而杜撰出来的。所以尊重和记录历史是史学家的事,虚构和描述历史是文学家的事,上当受骗则是黎民百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