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活着:耐受力超强的亡国奴是谁?

众所周知,就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徽宗和钦宗成为金人俘虏,被金人掠到北方,北宋就此灭亡了。

至于这两位亡国之君到了北方后,有什么样的遭遇?最后怎么死的?“正史”对这些问题讳莫如深,语焉不详。《宋史》对徽宗只简单地说:“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年五十有四。”对钦宗之死,说的更含混:“绍兴三十一年五月辛卯,帝崩问至。”至于是怎么死的?死于何处?都没说。

不过,在《永乐大典》(残卷)中有两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窃愤录》与《窃愤续录》。里面详尽地描述了徽、钦二宗到了五国城以后的悲惨经历。文章作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

金太宗天会五年(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俘,被金人连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并携大量礼器、珍宝掠到金国的京师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

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金太宗让这父子俩“素服见太庙”。然后封他们为“昏德公”和“重昏侯”。按《金史》记载,宋徽宗是在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死的,这和《宋史》是一致的。而且,死前也没有再迁往别处。照这样看来,徽宗应该死于五国城。史学界的主流说法也认为徽宗死于五国城。

但是,在《窃愤录》中,徽、钦二宗还曾被迁到均州,而且宋徽宗最终死在均州(应该在内蒙古通辽市的科左后旗一带)。

在《窃愤录》中,非常详尽地描写了徽宗、钦宗一行人迁往均州一路上所遭的罪:天色已黑,路不可辨,山麓林间,凄风苦雨,狐狸悲啸;晚上,“鬼火纵横,终无止宿处,皆坐于地,至天晓又行”;走在泥淖里,把鞋走掉,光脚走到沙石路上,“血流趾间,苦楚不能行步”;还有毒瘴之气……。一路上原有三十人随行(这些随行人,大约都是辽亡后,从燕京掠来的百姓,同是囚徒,地位比那两位亡国之君要高一些,还负有看管他们的义务)到了均州,死得剩下一半儿。

到均州时,徽宗已经病得很重,喉咙全都溃烂,不能进食。那些随行的人又把他移到低洼湿地里居住,更加重了病情。这样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一天,钦宗去看他爹,只见徽宗坐在土坑里已经僵死。

钦宗大恸,要求埋葬。可是当地人说,不能埋,凡在此地死的人都要先烧得半焦,再用木棍敲打,最后扔到一个大水坑里,这样坑里的水可以点灯。钦宗亲眼看着他老爸被烧焦,扔到水坑里,哭着要往里跳,却被人使劲抱住,说如果坑里进了生人,坑水就变清,不能作灯油了。

一个昏庸腐朽毫无人格的皇帝,一个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就这样凄惨的死了,而肉体化成了灯油,这是多么残酷的“浪漫”啊!

那么,宋徽宗为什么又会死在土坑里呢?打开中国地图就明白了,五国城在今天的黑龙江依兰县,是我们国家最寒冷的地方,更何况那会儿地球还没变暖,想想,冬天会有多冷,零下四十度是平常事儿。所以,一到冬天,他们只能“掘土坑以居”。文中说:“冬月极寒,必居土坑中容身以避寒气。”“掘土坑以居”,在当时北国的下层老百姓中,应该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金人四处征战,先后灭了辽和北宋,掳掠了大量的士民、妇女和工匠做奴隶。大量的人口一下涌进来,是不可能“居者有其屋”的。何况,起源于白山黑水的完颜部女真,自来就有掘土而居的旧俗。他们在地上挖坑,“梁木其上,覆以土,……冬则入处其中。”(见《金史世纪》)

宋徽宗一行人到了均州,那年“冬间大雪,犹自弥漫广野,经旬有不止者,人皆入土坑中蜷伏居止”。宋徽宗死于土坑中,就很自然了。倒是令人惊诧的是,这么一个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的人,在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受尽屈辱,居然活了九年,熬到五十四岁才死。绝对有超常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承受力。

如果说宋徽宗有超常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承受力,那么作为他的儿子,宋钦宗绝对继承了他爹这方面的“优良基因”。有着比老爹更耐折磨的身体和耐侮辱的心理承受力。

徽宗在均州死后,金统治者又命钦宗迁往源昌州,再从源昌州迁到鹿州、寿州、檀州(今北京密云),最后到达燕京(今北京)。源昌州,鹿州和寿州具体在哪里,不清楚。但是钦宗行走的路线大致应该是从均州往西,走内蒙的通辽、赤峰(因为一路上,他们见到金人在盗掘辽皇帝的陵墓。考古挖掘证明,契丹贵族的墓大都分布在通辽、赤峰地区。)再进入河北北部,最后进燕京。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耐受力  耐受力词条  亡国奴  亡国奴词条  超强  超强词条  活着  活着词条  
宋朝

 一千年前的中国到底有多强?

宋真宗时代发生的故事,大致是这样的:至道元年(995年),赵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赵光义之所以为儿子改这个名字,是为了告诫他:“名此,欲我儿有长德,久于其道也...(展开)

宋朝

 大宋财政:政府售盐 百姓没盐

大宋帝国的商业繁荣,并不足以与其征税水平相提并论,就像以帝国财政收入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未必能达致完全的对应。这个帝国的创始人对安全的极度忧虑,决定了未来三百年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