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觉得宋朝是中国最美好的朝代,如百家讲坛袁腾飞所说:“如果能穿越,我希望能穿越到宋朝”,这话当然是很有道理滴,宋朝的皇帝怎么说都不残暴,相比那黑暗明朝的肆意戮杀大臣,那残暴清朝的文字狱,尤其对文人来说,宋朝简直可用“天堂”二字来形容。
宋太祖虽然出身行武,但是却开创了一个十分宽松、开明的政治制度。据史载,宋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此训只有皇帝本人在祭祀太庙时,由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导到太祖誓碑前背诵。其中有一条便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而且“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观宋朝皇帝应该都是些好子孙,他们恪守祖训,那些被他们恨得咬牙切齿的文人,如苏东坡、寇准一类,最多也就是贬贬贬,一贬再贬,直贬到那烟瘴之地的海南岛上去。在我以前的印象中,至少在赵构立国之前,是没一个文人被诛杀的,而赵构也只杀了一个张邦昌,那是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事关大宋体统,钦宗当政,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张邦昌又还政于赵构,按说张邦昌是被逼无奈,但在体统的传承中,怎么多出个张姓之人,所以,不杀不足以正体统之溯,从赵构的角度想想,倒也在情理之中。
但却有一个例外,在赵构手中,还真就杀了一个“上书言事”的文人,他叫陈东,是太学生的领袖,因其上书所言之事,危及到上位名不是太正的皇室政权,有动摇统治之势,所以被赵构所杀。
陈东,字少阳,江苏丹阳人,以贡士进入汴京太学,诚直敢谏闻名天下,北宋末年,上书钦宗力谏李纲不可罢,请诛蔡京等“六贼”,后又与布衣欧阳澈伏阙上书,在请罢黄潜善、汪伯彦的同时,矛头直指高宗赵构,遂惨遭杀害,时年四十二岁。著有《少阳集》、《靖炎两朝见闻录》传世。
宋朝是文人的天堂,自是很重视教育,从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宋太祖“宰相须用读书人”,基本就对宋朝定下了基调。当时在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等,徽宗时由国家负担食宿的州县学生人数达到十数万人之多,而京师的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人数最多是有近四千人,特别是崇宁三年,在蔡京的建议下宋徽宗下诏罢科举,使太学成为了士子进身的唯一途径,太学自此发展到了顶峰,而陈东则是这太学的“学生会主席”。
中国青年一向热血,而陈东领导的这次靖康学生运动,正是在国家危亡,金人南犯之时发出的吼声,这是影响当时政局的一次大事件。
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都,宋钦宗惊惶失措,免去主战的国相李纲官职,任用主和的李帮彦,准备割地求和。陈东闻讯后十分愤慨,遂率领诸太学生,伏宜德门,从者数万,坚决反对割地投降,反对屈辱求和,请求复用李纲抗金到底。在群众的巨大压力下,宋钦宗只得复任李纲为右丞,主持军务。这次数万人的冒死请愿运动,使皇帝老儿十分震惊。嗣后钦宗接受谏官建议,授予陈东迪功郎同进士出身和太学录的官职。然其志向为除奸抗金而不为做官,不久辞归故乡。
靖康之乱,金人掳走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即位。他慑于金兵威势,移驻河南商丘。忽下诏召陈东言事。陈东到达后,主战的李纲已被免去相职,代之以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陈东连续上书,言词激烈,提出挽留李纲,罢去黄、汪的主张,并要求高宗赵构御驾亲征,追还被虏的徽钦二帝,不要偏安一隅。这些意见赵构都不愿接受。因怕陈东再引出事端,故于建炎元年将这位爱国志士,连同抚州进士欧阳澈一起被斩于应天行在闹市。
上述说的有点官腔哈,其实,说陈东言辞激烈那是温柔的,实际上这陈东说话对赵构来说,着实地难听,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陈东上书的中心内容其实就是,你就不应该当皇帝,钦宗没死,只是北狩,你只能称制而不能改元,何时钦宗还朝,你得让位。这话,谁听了受得了,赵构本身就对他皇位传承不正宗这根神经很敏感,难怪他要授意黄汪二人将其杀害。
后来这赵构又觉得很是后悔,两年后又给陈东平反,又追赠这,追赠那的,弄得个真事儿似的。他不是不知道太祖之祖训,他也知道杀陈东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按中国古代的传统政治伦理,杀戮名士是要背上恶名的,于是他便玩起了如什么罪已啊,下诏痛悔一类的把戏,将责任全部推到黄汪二人身上,说他是一饭三叹,沉痛又诚恳,鬼才知道他心中是怎么是怎么想的。
陈东之死,并不是因他领导了靖康“五四运动”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暴乱,那次运动是取得了完全地胜利,不仅李纲得以成功复职,抗金形势为之一振,且那蔡京童贯等“六贼”都得到应有的报应,但陈东振臂一呼,应者数万,这不得不使当局紧张,如同司马昭杀嵇康,本来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但一看那数千人跪了一地求情,便想不杀也不行了,所以,陈东被杀的起因是前者“五四运动”的号召力让赵构胆颤,而后来的上书言事只是导火索而已。
有点搞笑的是,陈东和欧阳澈被杀后,那伪齐的刘豫却将两人的牌位供奉起来,意思是要给大家看看,这宋家皇帝也太不是东西了,说好不杀上书言事者,他们却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其实,这也是刘豫玩弄的小把戏,是想告诉当时的民众,赵构的政权非正统,大家应该群起而攻之。只是不知陈东和欧阳澈的在天之灵如果得知还有这等事时,当作如何感想。
陈东被杀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以后的统治者对杀文士及大臣便少了顾忌,不仅韩侂胄、丁大全与贾似道等或“捕置之狱”,或“押送贬所”,即使如一般的太学生与当局作对时,也会毫不手软地加以迫害,甚至是处决。可以说,这一事件如大宋疆土一样,言论自由与开明环境,都只剩下半壁了,标志着宋开国以来的宽松政治气候的结束。
当然,所谓以后的统治者,仅仅是就宋朝而言,想那宋以后的元蒙满清,那是根本没把人当回事的,蛮夷外族就不说它了,即使是汉人当政的大明,自朱元璋始,就很是瞧不起文士,一个叫花子出身的皇帝,仇富轻文,相信的是拳头,也自是可以理解滴。
赵构杀岳飞是自毁长城,而杀陈东其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毁长城。其实他们同样是挽救国家危亡的民族英雄,同样是凝聚一个时代人心的旗帜,同样是彪炳史册,同样是天日昭昭。某种程度上杀陈东的危害更甚,自此之后的元、明、清三朝,无论思想还是政治气候,再无唐宋气度,遑论春秋风采。
自然,在这场请愿的运动中,也出现了暴力,这也给运动的本身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史载:“京师浮浪不逞之徒,乘民杀伤内侍攘中,劫掠内侍十余家,取其金帛”,并且还杀死内侍数十人,几乎形成了“以忠义胁天子”的暴乱。这可比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要严重很多,但似乎当局对这一运动并未进行镇压,如后来的五四运动,北洋政府也同样没采用武力行动,反而还派军警加以保护一样,看来,历朝历代对学生运动还是很有顾忌的哈。
史书对靖康“五四运动”的评价一直是比较高的,直提高到了伟大的爱国运动的程度,首先是为重振朝纲,“诛六贼”摆脱了侫臣把朝政;“复李纲”开创了抗金新气象。陈东及其带领的太学生们不顾自身的安危,不怕担当“犯上作乱”的罪名,全然不顾自己的生死、前途,忠心为国,不为私利,一心一意只为挽救国家民族命运,并不考虑自己的命运与得失,诚为可贵。
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津津乐道于岳飞的抗金,一直沉浸在宋朝不杀上书言事者的美好中,但是,却忘记了在那国家存亡的危急之时,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为国家奋不顾身,置功名于脑后,直言敢誎,率数万太学生施压朝廷的陈东。他公而忘私的英雄业绩,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体现。
致敬陈东,靖康“五四运动”的发起者,历史会永远记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