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日本二战投降背后:参谋高估原子弹数量彻底服输

面对正面战场的节节失利,黔驴技穷的日军决定研制原子弹作为“决战兵器”。然而在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还是先成了美国核武器的目标。滑稽的是,向来目中无人的日军参谋们这次却大大高估了对手拥有的原子弹数量,直接促使当局决定无条件投降。

事关胜败的“铀炸弹”

日本军队对铀炸弹(那时还不叫原子弹)感兴趣,是从1940年3月开始的。陆军航空本部部长安田武雄成立了一个研究班子,得出的结论是用铀235制造的炸弹会有巨大的破坏力。安田报告了当时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东条回复:“让专家们去研究看看。”

安田的委托,“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花了3年时间,于1943年5月提交了一份报告。内容大体是:

一、每公斤铀235的爆炸能量相当于1.8万吨火药。

二、分离铀235最好用热扩散法。

三、仅从技术上说,制造铀炸弹是可能的。

当时日本还有点“大胜”的余韵在,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失利还没有让东条联想到“败战”。在看完报告以后,他发了个原则性的指示:“这东西有关战争胜负,赶快去搞。”

“造一枚要几万年时间”

真正想要“铀炸弹”是在塞班岛失守后,“绝对国防圈”被撕了个大口子,东条急了,找来兵器行政本部部长菅晴次中将,要他赶快拿出“决战兵器”。后者把任务交给了“八研”(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赶快找10公斤铀来”。

说得容易做起来难。首先,原料就没有。“八研”动员了本土、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全部力量,终于在马来半岛找到了铀矿,但是当时已经没了制海权,挖出来了也运不回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44年11月,在福岛县找到了铀矿,总算解决了原料问题。有人就开始算了:要10公斤铀235,就得有500公斤氧化铀,就得采上万吨矿石。劳动力呢?

陆军省想了个办法,让文部省找中小学生采矿,这时已是1945年4月了。

仁科教授不是说了要用“热扩散法”吗?那就准备做两个金属大圆筒,在里面加入气化的铀,铀235就会浮在上面分离出来。可惜美国人不肯让日本人过安生日子,1945年3月10日东京大空袭,把做圆筒用的材料给炸没了。于是小孩子开矿,大人接着找圆筒,忙得正欢的时候,6月28日来了一道命令:不干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日本  日本词条  原子弹  原子弹词条  高估  高估词条  服输  服输词条  参谋  参谋词条  
史评

 投之亡地而后存:解剖巨鹿之战

说起巨鹿之战,大家第一个就会想起威风凛凛的楚霸王。会想起当年霸王破釜沉舟,九战九捷。巨鹿之战同时也是秦朝军事力量灭亡的一战,下面就来看看楚霸王是如何破釜沉舟一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