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圣人,大家都会想起“文圣人”孔丘,“武圣人”关羽。其实历史上获圣人称号的人有很多,比如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史圣司马迁,亚圣孟轲,医圣张仲景,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词圣苏轼,曲圣,关汉卿,近代还有个康有为以“圣人”自居,毛泽东称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比这些“圣人”更早,比孔子都早五六百年的商代,也有一位“圣人”,他就是比干。
比干,子姓,比氏,名干,河南淇县人。他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太丁”(一称文丁)。周朝为什么成为商朝的“掘墓人”,实际上是比干的父亲太丁惹得祸。周文王的父亲叫季历,这个季历非常厉害,曾率兵征伐程、义渠、鬼方、余吾戎、始呼戎、翳徒戎等诸侯国并大获全胜,先后被商帝武乙、太丁授以征伐之权,赐封“牧师”、西伯。但后来,比干之父太丁看季历这么厉害,起了恐惧之心,竟然莫须有的囚禁了季历并冤杀了他,埋下了周、商仇恨的种子。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当了太师,辅佐帝乙。帝乙执政期间,比干主张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减轻赋税徭役,富国强兵,先后协助帝乙征伐昆夷、岛夷、淮夷、孟方等江淮地区的夷族并取得胜利。为了缓和与西周的关系,帝乙把太丁的一个幼女即比干的妹妹嫁给了周文王姬昌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向姬昌所代表的周人致歉,史称“帝乙归妹”,又称“天作之和”。
公元前1076年,帝乙驾崩,此时比干已以太师的身份辅政29年,比干受帝乙托孤辅佐帝辛,即商纣王。帝乙有三子,微子启是长兄,中衍居中,受德(纣王)最小。但微子和中衍出生时,其母亲是妾的身份,受德出生时,他们的母亲已贵为王后。有人主张立长子微子为帝,比干和太史主张立帝辛(纣王),理由是有正妻的儿子在,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最后帝乙听从了太史和比干的意见,立受德为帝,即帝辛(纣王)。比干有拥立之功,又有托孤之重,兼贵为王叔,其权利地位可想而知。其实比干力主拥立纣王,不只是法理上的原因,更看重的是帝辛人才难得。史称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能够“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和后世的楚霸王项羽有得一拚。帝辛在世时,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就连毛泽东对他都高度评价,认为“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军事上的成就,与太师比干的贤良辅佐是分不开的。
纣王虽然军事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显然不是一个明君。他亲小人、远贤臣,重用费仲、恶来、飞廉等小人,好酒淫乐,宠幸妲己妖妃,酒池肉林,炮格酷刑,是非不分,狂妄自大。史称他”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对于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的表现,贤能之人纷纷谏阻,微子、箕子、祖伊谏不听,比干以太师之尊、王叔之亲、托孤重臣之贵去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比干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纣王问王叔:你凭恃什么要这样做呢?比干回答:“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以“仁义”自居。纣王非常愤怒地说道:“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既然是仁义的“圣人”,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剖开来看看。从纣王这句愤怒的话分析,比干在民间广施仁义,其声望达到了“圣人”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做为天子的纣王,“仁高盖主”,于是引发纣王动了杀机,比干被施以“剖心之刑”,终年64岁。
比干因“谏”而死,所谓求仁得仁,成为中国“死谏”第一人,在后世声望日隆,被称为“亘古忠臣”、“天下第一仁”,其庙被称为“天下第一庙”,其墓被称为“天下第一墓”,其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碑”,后世的圣人孔子称比干为“仁人”,为其墓亲题“比干之莫”四字,墓故意少了一个土字,是以地为土的意思,死后与大地融为一体。今天的河南新乡市,其实古代叫“心乡”,这颗心,是当地人民纪念比干,指的是比干那颗赤胆忠心。比干在世为“圣人”,死后升入天堂,成为玉帝驾前的“文曲星”、“文财神”。(陆弃、孙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