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一自此开始郊游探春。
以刀尺等各种标准度蚤衡器互相腾送。
地方官员视察农田沟渔,并派专家指导,合适的种子。
不使用雌性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不伐木,依照当地的土地环境,为广大农民推荐不覆巢,不杀益虫,不捉幼兽。
东风解冻,春到人间,郊游踏青、欣赏早春景物的时节已到。《天宝遗事冲载:“都人士女,正月半,乘车跨马,于郊野中,开探春之宴。”南宋临安也是如此,《武林旧事》载:“都城自过收灯贵游,巨室皆争先出郊,谓之探春。”苏轼有诗道:“东郊欲探春,未见莺花迹。”
裁度
二月初一,唐宋时叫作中和节。唐德宗时,因宰相李泌的请求,在当日赐大臣、外戚尺子,称之为裁度。民间,人们在青色布囊中装人百谷瓜果的良种互相赠送,名曰献生子。这一天,乡间酿造春酒,用来祭祀勾芒神,祈祷丰年,并互相以刀尺赠送。百官进献农书,以示求实务本。唐代的官员在京城西安东南角的江曲设宴,士庶都可以遨游其间,彩握翠祷,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系毅,盛极一时。此风一直延续到宋朝也未曾泯灭。
刀尺是女红的必藉工具,人春之后风和日丽,除了游览景观之外,女子也乐于裁制春衣,忙于针线。本日用精美的刀尺相赠,符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意思,也是提倡女红。
挖沟渠
沟渠即田间水道。《周礼·地官》:“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珍,百夫有渔,恤上有涂。”这句话的意思是,十户人家的农田前面,须有一条水沟,广深各四尺。百户人家的农田互相连属,合用一条恤来泻水,恤广深各八尺。子产辅佐郑国的时候,广阔沟渠,于是人民富裕,粮食充足,国家大治。李冰看守蜀地,开凿渝山离堆,灌溉农田万亿,因此蜀地号称天府。秦国重用水工郑国,开凿译水引为沟渠,关中从此成为沃野。楚国有令尹孙叔敖,决开期思的水修筑成破,安徽北部从此难遇凶年。以上几条典故。都说明了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稼穑
耕作的技术开始于神农,而后完成于后稷。后稷之所以能够成功,首要的一点在于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史记·周本纪》中记有:“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从后稷开始,种植的利益逐渐被民众了解,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
鉴别土坡适宜种植的作物范围十分重要。管子把土壤分为上中下三等。汉朝的刘向在(说苑》中对此论述得较为简明:“五土之宜,固其便,不失其性。高者黍,中者视,下者稻。”这是由于黍的生长不需要水,高地就可以满足;视的生长已经需要潮润的土质,就必须选择地势既不高又不低的;稻子如果没有水就不能成活,所以地势低下的土地较为适宜。此外,《孝经·援神契》中又从土壤的色泽来辨别五谷的相宜:“土黄白,宜种禾,黑坟宜黍宜麦,苍赤宜菠,汗泉宜稻。”《淮南子》则从北方各大河流本身的特性来判断土地与五谷的相宜:“汾水赚浊而宜麻;济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菠;洛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清初规定,低田种植稻、黍、林、麻之类,而高地及土质不佳的地方,则应种植粟谷。由此可见,历朝历代的人们,都对农业种植技术相当重视。
禁杀益虫
二月初一应禁止杀害益虫。所谓益虫。既有直接有利于人的,如蜜蜂、家蚕等,也有通过捕食害虫而间接有利于人的,如蜻蜓、蝗螂、蛆娜等。
护生
兽类的交配期,大多都在春季,此时避免田猎,是为了保护物种的繁衍生息。此时祭祀的牺牲禁止用“耽”(即雌性动物),是恐怕连累到母亲胎中的幼仔。鸟儿刚把卵产在巢内孵育,禁止硕巢,此举源自古代的“弋不射宿”(即不杀害已经归巢的鸟)。
刚刚出生的兽类叫作度,古人射猎,不取度子,意在使其能绵延不绝。人春之后,树苗勃发,枝繁叶茂,此时应禁止砍伐,防止牛羊践踏,严禁奸徒盗窃,以帮助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