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八月初十

  八月初十日观赏玉将花和秋海案。

  妇女刺绣,绣月宫月景或者孔子、孟母像,或者用花草配染料,试染各种织物,互相比较好坏。

  儿童以剪纸、玩沙、绘图、塑像为游戏,画梧桐、月亮,塑嫦娥、唐明皇像.

赏玉簪花

  相传汉武帝所宠幸的李夫人,曾取玉簪搔头,后宫佳丽都争相效仿,玉簪花因而得名,另外还有人称之为白鹤仙,紫色的叫作紫鹤。普通的玉簪花形状像答子,色如白玉,气味芬芳而清远,处处都有生长。

  玉簪花的根和叶都可人药,能解各种毒。旧俗中妇女往往用它的花瓣擦脸,如果用香油悼过后,加人糖霜少许,香气清芳淡远,可供清玩。如果取没有开放的玉簪花,在花心里装人铝粉,用线扎口,过一段时间后,用里面的铝粉敷面,经年还有香气。

  宋代的张鉴把七月在玉照堂赏玉簪作为一年中的赏心乐事;金代的元好问有诗赞咏玉簪花道:“水姿出新沐,娟娟待清秋。”

赏秋海棠

  八月十日观赏秋海棠。秋海棠,又名八月春,还叫作相思草、断肠花。宋代《采兰杂志》称:“昔有妇人,怀人不见,恒洒泪于北墙之下,后洒处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妇面。其叶正绿反红,秋开,名曰断肠花,即今秋海棠也。”秋海棠雌雄异花,被片四出,颜色粉红,娇冶柔媚。叶子下面有绿筋的,开花尤有佳趣,红筋的则是常见品种。秋海棠花和叶子都可药用,主杀虫,润肌肤。

  《学圃余疏》中有述:“秋海棠娇好,宜于幽砌北窗下种之,傍以古拙一峰,首蒲翠编草,皆其益友也。”明代的王士骥有《咏秋海棠》写道:“是花偏灼灼,开处几丛丛。弱质不禁露,幽怀欲诉风。空庭聊取媚,傍石若为容。黄菊纷相应,餐英未许同。”

刺绣

  刺绣在周代以前就有了。《书经·益援》中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藻火粉米,筋献缔绣。”东汉的郑玄解释道:“画者为绘,刺者为绣。”周代,染织工艺发达,已经和布帛、丝、纹彩等一起成为商品,通行于贵族及士大夫阶层。如《国语》中记载:“齐桓公曰:昔吾先君襄公,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说苑》中写道:“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另明清又再度复兴。元代松江人复永用毛发绣制的《滕王阁》《黄鹤楼》等图,其精巧如鬼斧神工。而明代上海露香园主人顾会海的妾缪氏,擅长刺绣,绣制的种种物品,无不气韵生动。书法也很有气度。儿媳韩希孟通晓六法,精于写生花卉,也擅长刺绣.世人称其作品为韩媛绣。韩希孟摹临古今名人的书画并且制成绣品,无不惟妙惟肖。她的孙女很早守寡,以针线为生并教授徒弟,历时三十余载,名声更大。后来,凡是苏绣都争相自称顾绣。

  广绣的闻名则是因葡萄牙人在广东购买到龙袍绣片回国,受到国王的上等赏赐,因而名声大噪。再晚些的湘绣,参照纯粹的西洋画法刺绣,令人耳目一新。此外还有平绣(也叫京绣,旧称为宫绣),以平金这种技法被人们所称赞。

  近代刺绣的方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往复经纬的方法排列而成的,称之为直纹绣;一种是以上下结纳的方法积叠而成的,称之为短针绣。凡是绸、绢、续、缎、纱、罗、布、帛,只要素地无纹、表面光泽、质地细密坚韧的,都可以用来刺绣。

  此时暑气渐消,女子在家,自然可以开始忙于女红。时近中秋,月宫月景、唐明皇八月十五夜游月宫的故事,都是女子们喜欢的题材。

染色

  染色工艺,我国很早就发展起来了。在河南安阳发掘的陶片,有彩陶、白陶、黑陶、灰色和红色的粗陶等,就足见商朝的人们已经能将染色工艺用之于釉,纹饰陶器。到了周代,有染人这样的官职,掌管以染草来染蚕丝之类的事务。春秋两季,收集染草等染色原料,到时候再分发下去。染色的时间多在夏秋季节。《礼记·月令》说夏季第三个月命有司染布,“黼黻文章,必以法故,无或差贷,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无敢诈伪,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另外《周礼·天官》载:“凡染,春暴练,夏绒玄,秋染夏,冬献功。”当时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给红、缥紫、流黄为以正色调出的颜色。

  孔子不用组色(黑里透红)、绷色(青赤色)的饰物,不穿红色、紫色的内衣;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的说法;墨子看到染丝,为其反复多变而哭泣,由这几个典故可见周朝时因麻织物、丝织物的发达,染色技术已经十分进步。

  在我国,天然染料的出产很多,各个省份的动植物及矿物中都有,栽培、储存的数量也很丰富。

  按照染料的颜色来看,有下列分类:

  蓝色染料,如萝蓝、槐蓝、山蓝、菜蓝等;红色染料,如红花、茜草、储石等;紫色染料,如紫草、苏木、棠梨等;黄色染料,如槐花、桅子、郁金、姜黄、储黄等;褐色染料,如薯蓑等;绿色染料.如七叶树的叶子等;黑色染料,如五倍子、栋斗、乌柏木、橡壳、胡桃等。

  以上染料都具有可溶性,印在布帛之上,颜色历久不变,而且加工简便,采集以后即可直接使用,以前很多家庭妇女,都自己用天然染料给各种物品染色。

学剪纸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传统艺术之一,材料易得,加工灵活,可以自由变化,凡是脑中所想、眼中所见的事物,都能将其用简单的形象剪出。

学雕塑

  《史记》中记载,殷商时代,帝乙制作偶人(即泥塑人像),称之为天神,与之搏斗。这是我国塑像的开始。到了战国时,泥塑、木刻、金铸等各种塑像都有。《国语》中说“范盆去越,王以金写其形而祀之”。《战国策》中有记述:“秦王曰:‘宋王无道,为木人以象寡人而射其面。’”其他典籍中还有诸如此类的记载:“孟尝君将入秦,苏代止之曰,土偶与桃梗相遇,桃梗日:‘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岁八月雨降,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削子以为人,雨下水至,漂子而流,吾不知所税驾也。’”自此可见,当时人死后,殉葬有俑,致祭则有塑像,塑像的用途已经很广。

  汉武帝派遣霍去病去陇西,击败休屠王,得到匈奴用来祭天的金身佛像回朝,从此以后中国就有了佛像。六朝以后,佛教极其兴盛,佛像于是遍及全国,由金铸改为土木雕塑,腹内有藏经卷或者文稿。此时又出现壁塑,即在墙壁上塑出人像,是介于平面和立体之间的一种雕塑艺术。因受到印度艺术的影响,雕像立碑,在当时蔚然成风。

  隋朝初年,雕塑艺术很受重视,对于毁坏、偷盗佛像及天尊塑像的人,制定严厉的禁令,以恶逆之罪论处。到了唐朝,塑像艺术更加进步,杨惠之所造的雕像尤其著名,雕塑逐渐成为民间艺术。

  宋代的刘道醉在《五代名画补遗》中将雕塑类列于人物、山水、走兽、花竹、翎毛、屋木等平面绘画之后。此时,北方鄜州(今陕西富县)和南方苏州所塑的泥

  孩儿齐名。鄜州人的雕塑作品十分精巧,宫廷皇室、贵族大夫都争相以高价购买,而其中以田记所制泥孩像最为著名。陆游《老学庵笔记》称:“鄜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值至十嫌,一床值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渭南集》题跋一条,记载晃景迁《娜州排闷诗》道:“莫言无妙丽,土稚动金门。”土稚,就是泥孩儿。《东京梦华录》中载:“摩喉罗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今木滨袁家所制,益异众工。”另外还有《方舆胜览》关于平江府一条有记载道:“土人工于塑绘,所造摩喉罗尤精,搏土为人物。穷极工巧。”

  南宋时,临安制作泥孩儿的产业也十分兴盛,通常称之为迎春黄胖。凡是游西湖的人,多在涌金门外的杏花园.取黄土戏捏成人的样子,或者竟相购买泥孩儿、莺哥花回家,分送给邻里,称之为湖上土宜,城中则有孩儿巷.因其中匠人善塑泥孩儿而得名。

  明末张遂辰的《春游》写道:“半山落日促归途,手抱泥孩出酒沪,争拥六桥垂柳下,一舟近岸百人呼!”(见《西湖志》《西湖游览志余》及《得树楼杂钞》卷十)。苏州的赵浒、项天成、袁遇昌(见《苏州府志》卷一百四十九),天津的泥人张(见《罗窗小犊〉,扬州的宣立扬(见《扬州画舫录》卷六),都以善捏泥孩儿和器物而扬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八月初十  初十  初十词条  八月  八月词条  八月初十词条  
茶文化少数民族节日

 本主节

甸中本主节  云南省大理甸中四村的本主节是每年的正月初三。所挤本主叫张小三,尊称“赤子三爷”,神号“育物景帝”,据传赤子三爷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娃娃,但他武艺高强,...(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涌溪火青茶叶传说典故

涌溪火青传说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