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桃红柳绿的春天,又迎来了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荆楚岁时记》称:“五月为端,初一为端一,故初五为端五”。故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这一天古人又有用兰草洗浴的习俗,所以又称“浴兰节”。我国的传统道教又称这一日为“地腊节”。
端午节,中华大地不论天南海北,人们都按传统的习俗,用竹若叶包糯米粽子;用白酒加雄黄相饮,家家户户门口挂大蒜落蒲叶,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起源于吴越民族(古代东南沿海的一个部落)举行的古代对龙图腾崇拜活动的演变;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大夫伍子骨;另一种最为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这一风俗的形成,是各地风俗的相互吸收融合的产物,它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最后才形成了具有全国普遍性的盛大节日风俗。
大家知道,端午节除吃粽子之外,最大的一项活动便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其实,赛龙舟这一风俗,早在屈原之前已广泛流行了。古代的吴越先民,对龙非常崇拜,为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女”,每当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典龙的活动。他们在独木舟上刻画龙的形象,比赛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此后,吴越先民的龙舟游戏,又流传到我国的其他地方。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出了一位大文学家、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一位极有远见的政治家。曾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听信馋言,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丢了。屈原的政治主张不但不能实现,反遭排斥打击,曾两次被流放。
屈原在流放中,经常与贫苦的人民大众在一起,他深知人民的痛苦,怀着忧国优民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离骚》,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在屈原62岁之时,当他得知楚国已亡时,伤心得放声大哭,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夭,抱起一块大石头,跳到汩罗江里去了。汩罗江边的渔民们,得知屈原含恨跳江的消息,赶紧划船相教。可是汪洋大水,一望无际,人们在汩罗江上寻找打捞了半夭,也没见人影。渔民们非常难过,他们面对江面祭祀,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以表示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屈原投江周年之际,又划了小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撤在水里祭祀屈原。可是,在汩罗江住着一条蛟龙,把人们投给屈原的米饭都吃掉了,有人想了个办法,用楝树叶把米饭包起来,缠上彩丝,投入江中,因为蛟龙害怕楝树叶和彩丝这两样东西,人们又能很好地纪念屈原了。
“蛟龙偷食”这一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还是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后来,人们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夭,都用竹叶、粽叶、芦苇叶包粽子,在南方水乡还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以示怀念。当然,粽子还是端午节的主要节日食品,最重要的是,端午食粽子与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到端午,吃粽子,谈屈原,大讲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今天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和话题。
粽子
端午的粽子多为家家户户自己包裹。一般在五月初一便开始准备包粽子所用的原辅料,如购糯米,买赤豆、猪肉、火腿、枣子、玫瑰酱等。初三上午早早出门到菜场购买粽叶。粽叶因各地不同而异,北方以芦苇叶为多,南方以著叶为多。粽叶又有新鲜和干的两种,新鲜粽叶是刚摘割下来的,色碧清香,一般人家都买新鲜的粽叶。干粽叶是隔年摘割后晒干的,色黄,清香味也淡。将粽叶买回后,放入锅中沸水煮透捞出,浸在清水中待用(以淹没粽叶为度),还要准备细麻线包扎用。另将糯米淘好沥干水,倒入盆内,这样便可着手包粽子了。我国粽子的形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可说是多姿多彩,形状各异,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三角粽、四角粽、锥粽、菱角粽、筒粽(少数民族为多)、秤锤粽、九子粽、小脚粽、枕头粽等。
其中以筒粽、九子粽、小脚粽颇具特色。
筒粽
形似四方,原是少数民族用芭蕉叶包糯米蒸煮成饭,带往路上或劳作地充饥的一种吃食。后来传到探族,用纱布包糯米成四方形,蒸煮食之。现在的筒粽是用著叶包的。形如长方,一头呈平扁形,一头有两只角,包起来很复杂,手中技巧性强。筒粽包起来不能太紧,而要略松(以著叶包米后能摇出响声为好)。由于包得较松,烧煮后也比较烂适合老人、孩子食用。食时可蘸白糖,也可蘸玫瑰酱、桂花茜、蕃茄甜酱,不仅味道甜醇,并且有助消化。
九子粽
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大的似拳头,小的只有大姆指的指甲那么小。九子串成一串,非常好看。九子粽的扎线,一般不用麻线,而用九色彩丝扎,因此,就更加增色。九子粽大多作为馈赠邻里和亲友的礼物。也有送给新婚夫妇的,或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媳妇。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小脚粽
形酷似旧时代妇女的小脚,可以说一模一样。
小脚粽包起来相当复杂,手腕功夫很重要。一般是左手掌著叶,右手抓米,每抓二把米,便要添一张粽叶,不然粽叶的长度就不够用。而每添一张粽叶的同时,需用二只筷子将米捅得结结实实,这样重复不下十次,直至粽子达到小脚粽形似的长度为止。小脚粽结实异常,包好后拿在手中坚硬如石块一样,烧煮后也非常结实。故小脚粽食时,往往牙齿会咬出血来,可见其硬度。而人们就是喜爱小脚粽坚韧和清香,吃起来有嚼劲。小脚粽每一只的最很大,有的一只可包半斤,至1斤米。因此小脚粽往往是人们出门带在路上充饥的粽子,既耐饥,又方便。难怪中外人士要惊呼,中国的“粽子”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食品。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也各异,主要风味分甜,咸两种。甜粽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玫瑰粽、瓜仁粽等。这一类甜粽需蘸塘或各种甜酱、花告食用。而豆沙猪油粽和枣泥、玫瑰等甜粽无需蘸塘。咸粽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肉丁粽等,以猪肉粽为多。
我国端午食粽的食俗历史悠久,而民间包粽的风俗也源洲久长。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描叙赞美包粽子的诗句,清代吴曼云的粽子诗颇能反映端午包粽子、食粽子的民间性:“裹就连筒米宿春,周遭綵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蕅复松。”现时,我国端午节家家户户包粽子的风俗仍很盛行。但各饮食店、小吃店、糕食店,也在这一天备足粽子,以供那些没有时间包粽子和不会包粽子的年轻人,在端午节享受到粽子的美味。同时,不忘屈原的故事,重温爱国主义的精神。
雄黄酒
端午节除吃粽子外,家家还设宴喝雄黄酒或朱砂酒,家家门口悬挂艾、葛、菖、蒜。这一食俗的来源,民间有两种说法:端午节一般在芒种和夏至之间,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此时天气进入暑期,毒虫猖撅,病毒滋生,疾病增多,瘟疫流行。有位仙人叫张天师的,每年端午节出来收服瘟疫、毒虫,以菖蒲为剑,艾叶为虎(坐骑)、葛藤为绳索,来斩除和擒拿瘟神。同时,又教民用雄黄朱砂泡在酒中饮用和洒于庭院屋角,便可辟崇辟毒了。另一说与神话《白蛇传》有关,说白蛇与许仙开了一个药铺,在端午节要青蛇到各处放毒,使人普遍生病,然后出誉解毒的药,使药铺生意兴隆。法海要许仙在端午日于门上悬挂曹、艾、葛、蒜,在午时给白娘子喝雄黄、朱砂酒、雄黄是辟邪之物,使白娘子现了原形。这样,就形成了每年端午饮雄黄、朱砂酒的习俗。
这两种说法虽不同,但性质都一样,都是以神道设教来宣传防病治病的道理,都与天气炎热,毒蛇虫蚁活动猖撅,人们疾病多,必须收毒治病有关。这是因为我国过去科学不发达人们无法用科学观点来正确解释自然现象所致。从这些食俗以及以下要介绍的一些端午节的活动来看,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端午节还是个适应季节气候变化的夏季防疫的传统卫生节。
雄黄酒制作很简便,在端午节前上药铺购买雄黄、朱砂、再用蒲根切成细丝,放至太阳下曝晒,然后浸入酒中,到端午节拿出来喝。这天,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喝,剩下的酒,要涂在孩子的额头、两颊、耳鼻,并浑洒床帐间、屋子四周、四角。
北京地区端午节,除喝雄黄、朱砂酒,家家悬挂艾、菖、葛、蒜之外,家家户户还剪贴红纸吉祥葫芦作窗花。女孩子剪彩叠福字,用软帛缉缝老健人,再用黍角、蒜头、抽等作大红朱雄葫芦,给小孩佩戴,可以避病消毒。家家还奉祀,蔬供米粽之外,果品则有:红樱桃、黑桑堪、文官果、八达杏等。午后,家宴毕,家人扶老携幼,到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乡解。更入坛内神乐所前,摸壁赌墅,陈蔬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西斜才归,说是端午出门到天坛可把病魔,虫毒留在家门外,而不带进家门。
五毒饼
是用面粉制作的一种饼,以面粉为皮面,内包搪馅,在饼面的酥皮上,用木模印刻蛇、蝎、壁虎、蜈蚣、蟾蜍五种动物(这五种动物便是五毒的具体象征物),称之谓“五毒饼”。必须在端午节这天吃,无论大人、小孩都吃。其意思是:将五毒吃下肚,以毒攻毒,百病全无。
凉药茶
用夏枯草、营蒲、淡竹叶、薄荷等凉性解热药草熬水当茶喝,叫作“凉药茶”,也在端午节这天喝,不仅家人自熬自饮,还互送亲朋近邻,互相喝。有些地方慈善团体还从端午这一天开始发放羞香丸、青黛散、六一散、济众水、凉药茶等防治署期疾病的药物。
药浴
民间有在端午节这天用艾叶、青篙、白英、天泡草、苦瓜叶等杀菌消炎药草熬水洗澡的习俗,或从此日起整个夏天经常洗,叫做“收热毒”。药浴的作用可使人整个夏季不生疮疖、徘子等皮肤病。
这一习俗自古已有。《大戴礼》口:“五月五日,蓄兰汤沐浴”。《礼记》载:“五日则焊汤清浴”。《梦书》上还有关于汤浴“蛆虱尽去,百病愈也”的记载。
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在端午节这天采药、制药呢?因为我国药物长期以来以植物为主,一般植物到了端午前时,叶茎已经成熟,凡以叶茎入药的,均以此时采摘为宜。如车前草在端午节前,当作野草,称为“车枯护草”而到了端午节这天就视作药了,叫“车前草”,其结的子,叫“车前子”,均能入药。所以民间有诊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端午百草都是药,只怕凡人认不着”。
悬药囊
悬药囊习俗不论南北方均盛行。妇女们用五彩布或五彩线做成桃子、金瓜、寿星、猴子、纸棕子等小孩喜爱的物品,悬挂在小孩的身上。北方妇女还用麻作个小扫帚给孩子挂上。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将白芷、一公丁香、广木香、山奈等芳香避秽的草药研成细末,装入以上饰物中制成药囊,或用五彩丝线织成小网兜,装上卫生球给小孩悬挂,商人们也多迎合这一风俗,用香草粉制成各种形状的香牌子,配上五彩丝线,作为节日商品出售。这些活动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如《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
从上述记载的或流行在民间的与食品或与食品相关的植物功能性食物(则中草药)的食俗以及各种各样的习俗活动来看,我国端午节,具有广泛的、科学的群众性防病、除病的性质和意义。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科学的局限,“这种出于朴素地认为治疗疾病必须掌握最佳时间的科学认识,是值得我们今天在医药上进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