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赫哲年

  赫哲年,即春节,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人民的隆重节日。

  一进腊月,赫哲人就开始准备过节,男子推磨磨面,下江凿冰窟窿钓鱼;妇女忙着做节日享用的臭李子饼、鱼毛、兽肉干等;小孩子跟着大人学剪纸、糊纸灯笼。过节前三、四天,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要杀猪、蒸馒头。

  年三十各家要吃年饭(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这天晚上还要包饺子。从前赫哲人不会包饺子,过节时用白面做丸子供神,还煮一些小米粥分给邻居。后来才改用饺子供神,供神的饺子叫“五更饺子”,因在初一早晨四、五更时包成而得名。饺子煮熟后先端一部分去供神敬祖先,然后一家人才吃。过去,有的地方三十晚上要“烧包袱”,给死者送吃喝。据说这是为了追悼战争中的亡灵。有的地方,当天上三星快落的时候要接神,但不是接“财神”。接神时烧纸、点香、上供,并敬酒磕头,接完神要给“三代”和神叩头,然后再给家人,从老人开始一一叩拜。节日里,对老人要叩头,平辈之间问安。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抱皮衣裤,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拜年。对前来拜年的客人,主人总是盛情招待,先泡茶,摆上瓜子,然后拿来两条哲罗鱼,用刀把两边的肉剥下来,切成细丝,放在盆里,用醋浸上,再拌上一定量的白菜丝、豆丝、细粉条、豆芽、葱、蒜,洒上一些盐末,不到半点钟,一大盆生鱼就上桌了。随后端上几碗红得透明发亮、粒大如黄豆的大马哈鱼籽,以及焦黄得象肉松一样的鱼毛。

  村里的老年人爱到民间艺人家里,敬他喝酒,请他讲述动人的民间传说,演唱迷人的“依玛堪”。“伊玛堪”是一种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口头说唱文学。用它可以说唱历史故事,也可以即兴抒情。“伊玛堪”的腔调有男腔、女腔,有悲壮的“老翁调”,也有委婉的“少女调”,还有“欢乐调”、“悲调”、“叙述调”等。表演“依玛堪”的人叫“依玛堪奈”,意思是聪明、智慧的人。“依玛堪”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歌填民族英雄的,有表现渔猎生活的,有歌唱纯真爱情的,也有向往自由幸福、鞭挞丑恶势力的神话故事。

  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小姑娘爱玩套花绳、老鹰抓小鸡。年轻妇女喜欢聚到一块玩“摸瞎糊”、“掷骨头”(即把锡灌入魁子的后腿胫骨,放在炕上玩)。男孩子和小伙子聚在一起比赛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叉草球比赛时,先由一个人将一个个草球扔出去,参加者依次投出鱼叉,谁叉中的草球多,谁便获胜。草球扔出去后在地上滚动,要叉中它,必须眼明手快,赫哲人从小就开始叉草球,自的正是为了掌握叉鱼这种渔猎技术。

  赫哲年,即春节,是赫哲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赫哲族人和汉人一样,对春节十分重视。他们称年节为“佛额什克斯”,也就是大年除夕之意,从腊月起直到正月十五止。

  起初,赫哲族人民没有自己民族的独特节日,后来受满、汉的文化影响,才开始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而尤以春节最为隆重。而且他们对节日的解释与过节的方式也没有很大的区别。

  赫哲族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这里江河交织,山多林密,故赫哲年充满了北国水乡浓厚的风情。一进腊月,赫哲人便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男人们一般是推磨磨面,到江面凿冰窟窿钓鱼;妇女们则忙着做鱼毛(鱼肉松)、兽肉干、臭李子饼、粘豆包等;小孩子跟着大人学剪纸、糊纸灯笼。春节来临之际,赫哲族人民总会把房屋修整一新,“介”字形高大房屋的屋檐下挂满了整齐的鱼干和鲜艳的红辣椒,院子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室内的家具和器皿摆设讲究,美观大方。他们在家具、器皿上,尤其是桦树皮盒子上,大都刻上精细的云纹、花鱼、鸟兽、山水等图画,虚实均匀,精美悦目。他们还喜欢把木头雕刻成鱼、兽、人,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然后都井井有条地摆设在屋内。

  腊月二十三日这天要过小年。赫哲人往往扫灰掸尘,给灶王爷烧香上供,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往灶神的嘴上抹“拉拉”(稠粥)。年三十赫哲语叫佛额,即大除日,各家都要吃年饭,有小米干饭和肉。吃过年饭后,才能吃大米、白面和炒菜。晚上还要吃饺子。从前赫哲人不会包饺子,过节是用白面做成丸子供神,还煮一些小米粥分给邻居。后来改用饺子供神。供神的饺子叫“五更饺子”,因为是在初一早晨四五更时包成的。饺子煮熟后要先端一部分去供神敬祖先,然后一家人才吃。以往,有的地方在三十晚_L要“烧包袱”,给死者送吃喝。“包袱”是用金箔叠成元宝形的镍子,与打印有铜钱痕迹的黄纸放在一个纸口袋里,然后用芳草或木柴烧掉,往火上洒一些酒与食物,以表示给祖先送钱和食品。此外,还要在西墙上供奉祖宗三代,在房外山墙上供奉天地神,在锅台上方墙上供奉灶神,插几根篙子代替香火。除夕之夜,全家老少还要向火神磕头。半夜时分,家长到门外“接神”(山神、河神、树神),烧纸、点香、上供品、敬酒、叩头。接神后,家中的晚辈先给老人、长辈叩头、拜年,祝愿他们幸福长寿;长辈也要给孩子们说些祝福的话;平辈之间则相互问安。

  正月初一早晨,姑娘、媳妇和孩子们换上崭新的绣了云边的袍皮衣裤,到亲戚、邻居、朋友家中拜年。赫哲人十分好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主人总是盛情招待,端上茶、瓜子等食品,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赫哲人的年节食品过去大多是鱼类和野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花样也增多了,但传统的鱼类与山珍还是主打菜。在年节。里,一般人家都要吃“吐火宴”。

  宴席上以鱼、兽肉食品为主,还用野生的李子制成饼,摆_L宴席。当然,席上少不了鲤鱼、鲜鱼、大马哈鱼,其中有一道菜叫“炒鱼毛”,是用类似鱼松一类的干制品烹制的,味道清香诱人。当地有句话说得好,叫“不吃炒鱼毛,不算赫哲家”。还有一道名菜叫“搭拉哈”。

  其做法是用刀把哲罗鱼两边的肉剥下来,切成细丝,放在盆里,稍经加工、烤制即成。另外,粒大如黄豆的大马哈鱼一子也非常好吃。

  节日期间的文娱活动极为丰富。小姑娘爱玩套花绳、老鹰捉小鸡游戏;青年妇女则聚集在一起“摸瞎糊”“掷骨头”(即把锡灌人鹿子的后腿胫骨,放在炕上玩);男孩子和小伙子喜欢聚在一起比赛叉草球、捉迷藏、射草靶、滑冰、滑雪,这其中尤以叉草球最富有赫哲族情趣。叉草球比赛时,先由一人将草球一个个扔出去,参加者依次投出鱼叉,谁叉中的草球多,谁就获胜。草球扔出去后在地上滚动,要叉中它,必须眼明手快,赫哲人从小开始练叉草球,目的是为了掌握叉鱼的本领。比赛时,球场上喊声不断,队员来回奔跑,气氛热烈。

  赫哲人还喜欢听“伊玛堪”。节日期间,村里的老人往往爱到民间艺人家中去,敬他喝酒,请他演唱“伊玛堪”。“伊玛堪”是一种散韵结合的口头说唱文学,既有传统唱段,又有即兴抒情。表演“伊玛堪”的民间艺人被称作“伊玛堪奈”,意为聪明智慧之人,很受人尊敬。“伊玛堪”有不同的唱腔,内容也很丰富,有歌颂民族英雄的,有表现渔猎生活的,有歌唱纯真爱情的,也有向往自由幸福、鞭挞丑恶势力的神话故事,浪漫主义色彩颇浓。英雄史诗《满斗莫日根》《安徒莫日根》等比《荷马史诗》产生得还要早。在故事传说中,最为动人的当数在赫哲族中广为流传的关于“空康会”(口弦琴)的故事。

  冰天雪地里,小男孩还喜欢将猎狗套在雪橇上。跑到山坡、冰上玩耍。还有的年轻人则唱起赫哲族民歌,尽情欢乐,他们喜欢即景生情地演唱“嫁会阔”“阿尼呐”等民族歌曲。“嫁会阔”曲调悠扬,多是歌唱大自然,抒发赫哲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阿尼呐”乃民间小调,是妇女唱的,曲调明快,多是演唱船歌、猎歌、情歌的。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歌颂了美好的新生活,传遍了全球。

  赫哲族长期过着坐桦树皮船叉鱼、踏着滑雪板用扎枪打猎的生活,形成了与渔猎经济紧密相关、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赫哲年就集中地反映了这种生存方式和淳厚古朴的道德风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赫哲年  赫哲年词条  
茶文化清明节

 土族清明节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土族最隆重的祭祖节日。每年的清明,家家户户上坟祭奠祖先,出门在外的人,嫁出去的女厢阿姑都要回来。届时,同姓亲房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展开)

茶文化茶具

 哥窑“金丝铁线”的传说

说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名叫章村根的制瓷艺人,生有章生一、章生二两个儿子。兄弟俩自幼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父亲真传。父亲去世后,二人分家,各建窑厂。哥哥章生一开建哥窑窑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