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上巳节的来历

上巳节的来历

  农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是我国古代民间传统的上巳节。它是我国古代最为流行的节日之一,在南北朝以前尤其流行。上巳节是上古时的名称,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

  上古时为什么要将三月上巳日定为一个节日,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据巳字之意,为阳气盛极,即将回复,大概是取借阳气正盛,到水边洗除旧污的意思。

  上巳节的最大特点是离不开水。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周朝,三月上巳日时就曾有一种宗教活动—祓禊。所谓祓,是指祓除病气,使之清洁;楔是指清洁身体。祓禊就是通过洗灌身体,达到除去灾祸、祈求致福的一种祭祀活动。周朝有专职女巫掌管此事。

  春秋时期,已有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边举行招魂祛灾的信仰民俗。到了汉朝,三月上巳已确定为节。

  每到这一天,官民都要去水边洗澡,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拔除不祥。

  由于三月上巳日每年并不固定,为了方便记忆和统一进行活动,所以魏晋时就规定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

  上巳节最初的活动主要是洗澡,但洗澡之地并不是随便找一处水即可,而是要选择一个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清澈流水之地。人们也趁机举行一些娱乐活动。曲水流筋是三月三上巳节的重要游戏。所谓曲水流筋,就是古代人们举行完拔楔仪式后,三五朋友聚集在一起,选一段弯曲的小溪,将盛着酒的筋(即酒杯)浮于水面上漂流,人们各自守候在一地,酒杯漂到谁处,谁就取饮,由此借以取乐。民间传说此游戏传自汉武帝,但实际上周代就有所谓“同楔曲洛”的说法,也就是修楔后同饮于曲洛,大概那时已有曲水流筋的游戏了。后来人们每逢此节,都借此为戏,并在宫廷或名胜处建流杯亭,凿石作曲水流杯池,供人们观赏游乐。据史书记载,两汉至唐宋时,上巳节曲水流筋曾盛极一时,各地都留有上巳节盛会的名胜古迹,如曲水坛、曲江亭、玉华池等名胜古迹。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筋,要首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兰亭与友人的聚会。据史书记载,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上巳节,王羲之偕同友人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楔后,也传承古俗,举行曲水流脑活动。有所不同的是,当酒杯漂到谁处,谁就要即兴饮酒赋诗,作不出诗的就要罚酒。在这次曲水流筋的游戏中,有十一人成诗两篇,有十五人成诗一篇,一卜六人没有成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事后将人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这次兰亭大会,虽然也举行拔楔的祭祀仪式,但主要是通过曲水流筋活动,突出咏诗论文,饮酒赏景,因而大大冲淡了原来的信仰民俗色彩。上巳赋诗之俗,由此而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绍兴,由曲水流筋带来的这种咏诗饮酒的雅俗,一直盛传不衰。直到今天,中外书法家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到绍兴兰亭聚会,泼墨挥毫,纪念王羲之,并进行曲水流筋游戏。兰亭故居还保留了“流水亭”,亭前有曲水,亭中陈列着一张明代仿制的曲水流筋石刻图,生动再现了当时这一游戏的真实情景。

  古代过上巳节还有吃五彩蛋的习俗。人们在过上巳节时先将鸡蛋、鸭蛋或鹅蛋煮熟,染上各种颜色,并且还带上枣子,像曲水流脑游戏一样,将枣子和彩蛋投人水中,蛋、枣顺流而下,人们各守护在一处,当蛋、枣漂流到谁处谁就取食。古人将之称为“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在中国民间,卵喻怀孕,是婚配的象征;绛枣就是红枣,枣子谐音早生贵子。上巳节的浮素卵和浮绛枣活动,具体反映了人们祈求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人们于.上巳节作此祈求活动,说明了此节原本是与婚配有关的节日。先秦时男女之间接触和恋爱还比较自由,故上巳节与婚姻的关系,在《诗经》中多有反映。

  《诗经》中的《溱洧》篇就生动地描写了郑国青年男女,利用春天三月桃花水涨时出去洗澡的机会,自由聚会、笑谑欢乐的场面和气氛。现译载如下:“溱水流.洧水涨,溱水浦水宽又广。姑娘小伙聚一堂,人人手里兰花香。姑娘问:‘清水洗澡怎么样?’小伙答:‘已经去一趟。’‘消水边上热闹又宽广,再洗一遍又何妨?’小伙姑娘情话多,互赠芍药永不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诗中是女方主动邀请男方一起去洗澡,可见上古民情与后世不同。由此也可看出先秦上已节实为青年男女互相结交的节日。后来,在汉族封建社会制度的统治下,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上已节已不.允许男女青年自山往来和恋爱,以至于上巳节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成为名存实‘亡的节日。

  “清明上巳共一时”。由于上巳与清明日期相近,且上已“拔楔”己被春游所代替,而春游又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所以上巳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大约到了唐代,三月三逐渐变成了一个以春游、踏青为主的节日。这天,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大宴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一奇。杜甫《丽人行》中的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士女们三月三游乐的情景。上巳节踏青之风非常盛行,哪怕是这天下着毛毛细雨,人们照样兴致勃勃地去踏青。正如~一首唐诗所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原本是上古择婚节的上巳节,由于汉族封建礼教的束缚,它的原有意义在汉族地区已被忘得一干二净,成为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但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却仍然保留了它的某些原有习俗,如白族的大理三月街、壮族的三月三歌好节、侗族的三月三等。

上巳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日,是古人出门踏青,青年男女在野外相会、表达爱意的日子。三月三日为唐朝三节令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以歌舞升平。逢三月三日,长安全城沸腾,热闹非凡。唐代杜甫的《丽人行》这样描写节日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在西南及海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流传至今,而且长盛不衰。云南因为旅游业的昌盛,所以三月三也格外热闹。西南少数民族中尤以纳西族、黎族、壮族、侗族、苗族、布依族、彝族过三月三最为隆重和富有特色。

  关于三月三的来历,史料较少,不过黎族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传说。

传说之一

  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漂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得以幸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回到燕窝岭下相会。结果几年过去,两人都无功而返。妹妹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与哥哥结为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于是,在这一年的三月三日,他们就在燕窝岭下结为夫妻,从此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繁衍后代。这就是黎族“。三月三”节和纹面习俗的传说。以后每年三月三,南音、天妃及子孙们便回到这里迎接春天。多年后,天妃和南音在山洞里化成一对石头。黎族后代为了纪念这兄妹俩传宗接代的功绩,把石洞取名为娘母洞。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带着糯米、糕饼、粽子和米酒,从四面八方赶来娘母洞前纪念祖先,以对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族的盛大节目。

传说之二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石洞里住着一只经常祸害百姓的乌鸦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乐业。一天,乌鸦精抓到美丽的黎族少女俄娘。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贵上山救俄娘,却被乌鸦精害死了,俄娘闻讯悲痛万分。趁乌鸦精熟睡之际,俄娘杀死了乌鸦精,为阿贵报了仇,为黎民百姓除了大害。此后,俄娘终身不嫁。可每年三月三这一天都要到俄贤洞唱她和阿贵恋爱时唱的情歌。后来,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俄娘,把这山洞取名为俄娘洞,这座山也得名为俄娘九峰山。每年三月三这一天,周围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穿上盛装集会于俄贤岭,唱着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此举逐年扩大并普及到海南黎胞居住区,成为海南黎胞的盛大节日。节日里黎族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俄娘洞洞口。拜祭毕,青年们会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活动。因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都与婚恋有关,故三月三也称为爱情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上巳节的来历  来历  来历词条  上巳节的来历词条  
茶文化茶具

 白瓷茶具色泽洁白 装饰典雅

白瓷茶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白瓷茶具因色泽洁白,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文徵明竹符调水

文徵明(1470- 1559年),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初名璧(一作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居士。他是明代“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才...(展开)

茶文化大寒

 大寒地冻

三九四九冰上走  大寒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按公历,它已经翻越一年,在l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300度。关于大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