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劳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诺劳孜”一词来自伊朗语,意为春雨日。每逢这一天,柯尔克孜族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和神灵供献祭品,欢度自己的新年。
诺劳孜节是依照本族的历法推算出来的。柯尔克孜人用鼠、牛、虎、兔、鱼、蛇、马、羊、狐狸、鸡、狗、猪十二种动物来纪年。新月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十二年一轮回。每年正月的第十一天,即白羊星在天空正南方第一次出现的第二天,就是诺劳孜节的日期,时间为一天。这一天是柯尔克孜族太阳历元月初一,相当于汉族的农历春分,即公历三月二十二日。
节日之前,各家各户大扫除,用象征吉祥的白粉刷墙壁,准备丰盛的年货,缝节日的新装。届时,各户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绕一圈,预祝大家新年平安快乐,然后,拿到畜圈门口,让畜群在烟上通过,祈求牲畜在新的一年中膘肥体壮。信奉伊斯兰教后,除了沿袭上述习俗之外,人们还要念《古兰经》,祈求人畜两旺。
柯尔克孜族人把这一天的时间分为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午夜更和黎明更。节日当天日出更以后,人们要做“克缺”饭。家家户户用炒过的去皮小麦和大麦,加上盐、葱、牛肉以及各种野生调料等七种以上的食物煮成稠粥,称“克缺”或“冲克缺”(丰盛粥)。做这种粥时,不再宰牲畜,要用往年剩余的粮食和食物,并要求做得丰盛些,以示年年有余。
午时更起,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在家摆好丰盛的食品和美酒,准备款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人们喜气洋洋,互相拜年祝贺节日,每人要拜七家以上,以客多为喜。然后集中在草滩平地上进行赛马、叼羊、荡秋千、摔跤、拔河、唱歌、跳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柯尔克孜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性格豪爽,尤其喜欢马上运动。“马上角力”又称“马上摔跤”。比赛时,两名骑术娴熟的骑手挥鞭策马人场,稍过一会儿,两人分别反把马鞭衔在嘴上,互相用力拉扯对方,以将对方拉下马者为胜。若两人同时坠马,则重新比赛。甚至有时妇女也要在马背上角逐一下。
叼羊分两种。一种是两队共叼一只羊,称群叼;一种是两人共叼一只羊,称单叼。群叼场面壮观无比,集体荣誉感使勇士们纵马飞奔,拼命争夺羊只。胜者犹如出征凯旋的英雄,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姑娘们的青睐。
单叼比赛同样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两名骑手龙争虎斗,相持不下,周围的观众仿佛都屏住了呼吸一般。
飞马拾银是表现柯尔克孜人骑术的典型娱乐活动,是诺劳孜节的重头戏。届时,骑手云集,赛场上有四五枚银币成一条线浅埋着,每枚间隔五至十米,每枚银币旁站立一人,且手持马鞭。当骑手们飞马驰来时,每枚银币旁的人都要用鞭子狠抽一下坐骑,骑手们则在这急驰的一瞬间俯身拾起银币,立即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
姑娘们则最喜欢荡秋千。柯尔克孜人的秋千是在两个近三米高的三角架中间搭三股套马缓绳,下垂距地面二三十厘米。荡时两人在绳上相对而立,各背靠一根绳,两人轮流蹬对方,使秋千荡起。姑娘们常在秋千下放些手绢、鸡毛毽等小物品,抢先拾起者为佳。
傍晚,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每家毡房前都用艾友草燃一堆火。人们先从火上面跳过,接下来牲畜也要从其上跃过,以示消灾避邪、人畜兴旺,新的一年万事大吉。每家还要请客吃饭,在三弦琴、拉琴、牧笛等乐器的伴奏下,人们跳起了柯尔克孜舞,唱起了动人的诺劳孜歌:“走开,走开,走开吧!缠身的鬼怪走开吧。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临了。在欢乐的诺劳孜节里,祝愿我们月月都顺利,祝愿我们全年都平安……”
诺劳孜节与柯尔克孜族原来信仰萨蛮教有关。古时他们崇拜天神、地神、日神、月神、水神、火神、祖先等,认为星神掌握人类命运,且白羊星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双鱼星则是人类的病根。所以他们要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劳孜节,过新年,并据此安排自己一年的生产与生活。
柯尔克孜族的节日大致和新疆其他伊斯兰民族一样。柯尔克孜族十分好客和重礼节。凡有客来访,不论相识与否,都是热情招待,并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如肉、抓饭、奶油甜米饭、肉片面条等请客人吃。以羊头肉敬客为尊敬。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吃羊尾油,再请吃押骨肉及羊头肉。客人被请吃时先分出一些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表示回敬。在迁居时,邻居都要互相招待,以示告别和迎送。
每年的第一个月出现时,要欢度“诺劳孜节”,类似汉族的春节。届时柯尔克孜族家家用小麦、大麦等七种以上食物做成“克缺”饭,预祝丰收。节日傍晚,牧民们放牧归来时,要在门前的火堆上跃过去,以示消灾、人畜兴旺。此外,柯尔克孜族还要过伊斯兰教规定的节日。每当重要的节庆和夏夜,男女老少常常聚集在草场或广场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除唱歌、跳舞、说唱、讲故事外,还要举行叼羊、摔跤、赛马、马上角力、跑马取物、马上打靶、拔河、荡秋千、月下赛跑等民族传统游戏,充分表现了柯尔克孜族人民豪爽、勇敢、活泼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