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西迁节

  西迁节又称杜因拜专扎坤节、娘娘会、四一八节,是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锡伯族从东北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所以又叫迁移节、怀亲节。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节期一天。

  据沈阳太平寺锡伯族家庙碑记载,16世纪以前,锡伯族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公元1757年,清政府举兵西征准噶尔部,于1759年又平息了南疆大小和卓动乱,在伊犁设将军衙门,加强对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卫和统治。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了加强西北边境驻防力量和大规模开垦边疆,清王朝从盛京将军管辖的沈阳、辽阳、开原、义州、凤城、熊岳、复州、帕岩、兴京、广宁、盖州、锦州、金州、牛庄、海城、松岭子、抚顺等17处,抽调锡伯族官兵1016人,其中防御、晓骑校各ro名,连同眷属共计3164人,编成10个札兰(队),在满族协领哈木古朗和城守尉喀什尔西带领下,迁往新疆屯垦戍边。农历四月十/又日这天,锡伯族军民和留居故乡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杀猪宰羊祭祀祖先,盛餐话别。第二天凌晨,锡伯族西迁的官兵家属含泪告别家乡父老,踏上了漫漫的西迁旅途。他们在装备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风餐露宿,长途跋涉,途经张家口、杭爱山、乌里雅苏台等地,历经千辛万苦,耗时一年零五个月,终于横穿沙漠草原,于1765年9月抵达新疆伊犁河南岸。完成这一历史性的创举后,锡伯族军民一面垦荒造田,兴修水利,一面守卫边疆,尽忠报国。锡伯族人民怀念先民,把农历四月十八日这天定为西迁的纪念日,作为传统的盛大节日来庆祝。

  二百多年来,每到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不论是新疆的,还是居住在东北、内蒙古等地的锡伯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羊,烧香祭神,供奉祖先。新疆的锡伯族人民以村寨和乡镇为聚集点,讲述先民西迁的故事。年轻的小伙子要骑着骏马出外野游,年轻妇女和老人或者坐车,或者徒步,三五成群地到野外踏青、野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鲜鱼,做蒸肉。节日这天还要举行唱歌、射箭、叼羊等娱乐活动。

  锡伯族人民能歌善舞,特别是在这特别的日子里,青年男女弹起抒情的墨克纳琴,跳起刚健飒爽的“贝勒思”舞,纵情歌舞,以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锡伯族人民还特别喜欢唱“街舞春”。它情意热烈,曲调缠绵,开始是独唱,继而是男女对唱,以后就变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兴致正浓时,人们“呼啦”散开,在东布尔、三弦、四胡、满达林、笛子等乐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其步法与秧歌相似,但上身动作又有蒙古舞的风格。小伙子舞步人场,斜伸右手频频邀请姑娘。姑娘则以目传情,接受邀请,旋转起舞。小伙子的鸭步、姑娘的斜肩,都妙趣横生,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锡伯族人民还喜欢听艺人的“念说”。这是一种类似汉族说书的民间说唱,音调昂扬,富于感情。念说的内容有本民族的传说故事,而更多的则是汉族小说《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东周列国志》等,如今又增添了许多根据报纸、书籍编写的新闻时事、文学作品、科技知识等内容,念说往往能吸引众多的听众。

  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也是节日的重要内容。锡伯族祖先在东北时,就以晓勇善骑射而闻名。迁移到新疆的锡伯族也一直保持着这一传统。婴儿一出生,其父就要在门口悬挂红绳系的小弓箭,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弓马娴熟。其子长到五六岁时,就教他学习骑射。18岁考试合格后即步入戎行,选为甲兵。以后虽然弓箭失去了其征战的意义,但这一尚武精神却作为民族传统保留了下来。因此,节日那天以射箭比赛最精彩,也最受重视。比赛那天,附近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有的甚至从很远的地方骑马赶来,赛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箭靶是用马皮或毛毡制成,靶上粘着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圈,红色圈是靶心(也有扎草人作箭靶的)。比赛用的箭是特制的响箭,箭头呈尖圆形,用兽骨制成,上有四个小孔,箭一离弦,啸声震耳。比赛时.以牛录为单位,双方出场人数需相等,人数不限定,可多可少。只见射手们各显神通,或立射,或骑射,喝彩声数里之外可闻。比赛后,赛输的牛录要排着队,敲锣打鼓,吹着锡伯族特有乐器“飞察克”(苇笛),带上油、肉和大米,前往向获胜的牛录祝贺。获胜的牛录则设宴庆祝,席间,由长者给获得前三名的选手颁发弓箭、袍、靴等奖品。以往,比赛双方常以牛和羊为彩头,败者被罚出的牛羊,当即屠杀,用大锅清炖,双方共享,颇有远古遗风。

  锡伯族人民非常重视祖先祭祀,西迁节就是他们祖先崇拜的具体表现。每逢年节,锡伯族人民都要在自己的家庙里供祭祖先。他们还特别喜欢听老辈人讲古,在动人的传奇故事中,祖先逐渐被理想化了,民族的历史被赋予上一层神奇色彩。长期以来,锡伯族人民通过庆祝西迁节来维系与和谐族内关系,从而使本民族在千百年的民族交流融合中,尤其是在迁移到多民族杂居处以后,仍能保持自己独特、鲜明的文化特点,极富凝聚力。

  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的独特节日。

  每年的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相聚在一起过节。有的弹起锡伯族乐器“乐布尔”,吹奏起欢快的“墨克调”;有的尽情地跳起那舞姿刚健、节奏感很强的“贝勒恩”舞。姑娘们的“抖肩”动作,小伙子们笨拙的“鸭步”,妙趣横生,分外引人。他们尽情欢乐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是怎样来的呢?据历史记载,在17世纪之前,锡伯族的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清王朝建立后,满族统治者于1692年将锡伯族编入八旗。清王朝为了巩固和安定自己的后方,以防其他各族的反抗,从17世纪下半叶起,对聚居在松花江、嫩江和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进行了三次大迁徙。1 699年,清王朝又将居住在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的锡伯人移居至当时的盛京(即现在的沈阳)。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朝政府平定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为了加强新疆地区的边防力量,于17麟年(乾隆二十九年)从盛京等17个城市征调了锡伯族官兵1016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阿木胡朗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孤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第二天早晨,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长路。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才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200多年来,这些锡伯人为保卫和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北边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便成了锡伯族人民独特的民族节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西迁节  西迁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