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对寒食节起源的各种解释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派,我们不妨称为介推派和改火派。
介推派
介推派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被火烧死的贤人介子推(也叫“介之推”“介推”“子推”等)而兴起的,这是历史上最先提出的寒食起源说。从现有资料来看,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两汉之际桓谭(公元前圆猿耀约公元缘园年)的《新论》。其文云: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疾”字据《北堂书钞》卷一百四十三所引而补),犹不敢犯,为介子推故也。(《艺文类聚》卷三)其后我们在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所记述的周举(?耀公元员源怨年)事迹中也见到类似的说法:
周举为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骨,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土人每至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止火,残损人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太平御览》卷二十六)接下来我们在曹操(公元员缘缘耀圆圆园年)的《明罚令》中又看到同样的解释: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夫子推,晋之下士,无高世之德。
子胥以直亮沈水,吴人未有绝水之事。至于子推,独为寒食,岂不偏乎?又云有废者,乃致雹雪之灾,不复顾不寒食乡亦有之也。汉武时京师雹如马头,宁当坐(因)不寒食乎?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小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书到,民一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俸一月。(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二)东晋以后虽然不时有学者出来申辩寒食节原本与介子推无关,但只是搁置在书卷上。在民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深入人心,代代相传,书生们的笔墨官司对老百姓的信念并无多大影响。
改火派
改火派认为寒食节跟周代的改火习俗一脉相承,它是远古以来就有的改火习俗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晋陆 在《邺中记》
中就已提出寒食节不是为介子推而设的观点。他说(《玉烛宝典》卷五引):
俗人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其忌,故不举火食,非也。北方五月五日自作饮食,祠神庙,及五色缕、五色花相问遗,不为子推也。
虽然陆氏既没有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将旧说推翻,也未能提出新的解释,但率先发难,自有其启疑诱思之功。
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对寒食节的记述只是寥寥数语(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寒食挑菜、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没有谈及起源问题。但隋代的杜公瞻在为此作注时作了一番辩说:
按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介子推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暮春为不举火,谓之禁烟,犯之则雨雹伤田……据(左传》及《史记》,并无介推被焚之事。《周礼·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
这段注语一方面指出介推被焚乃后起传说,从而否定了传统的介推说,另一方面又据《周礼》的记载将寒食推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有破有立,为后世的禁火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唐代李涪在《刊误》卷上《火》中又补充了两条改火习俗自古就有的书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
既日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禁火。”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
《论语》例见《阳货篇》。原文是这样的:“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的意思是说,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为期太久,钻燧改火也只是一年一个轮回,守孝一年也就可以了。这条材料用来说明周代有一年一度的改火礼俗是可以成立的。《郊特牲》的例证今本作:“季春出火,为焚也。”
与李涪所引有异。郑玄在“焚”下注云:“谓焚莱也。”可知郑玄所见本即作焚字。《经典释文》及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皆未言焚有异文。疑李氏当是误记。所以《郊特牲》的这条材料用来作为“禁火之义昭然可征”的依据是有问题的。
杜公瞻和李涪只是指出寒食与周朝的禁火改火礼俗有关,但没有进一步说明禁火的原由。这个缺环由唐代的李贤给补上了。李贤在《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句下解释说:“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龙星即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心是苍龙七宿中的一宿,又称大火。大火星出现之时若不禁火,无异火上浇油,火势将会更盛,将会造成灾难,人们“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李贤将“子推以此日被焚而禁火”只是视为“俗传”,并没有当作真正的起因。在前引周斐《汝南先贤传》的材料中,将子推焚骨与龙忌之禁两种解释杂糅在一起,事实上二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不过这也表明寒食起于龙忌之禁的说法至少在周举生活的时代就已存在。
南宋罗泌《路史》卷三十二《发挥一·论遂人改火》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寒食源于改火说作了更为详赡的论证(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昔者遂人氏作,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鐩,别五木,以改火。岂惟惠民哉,以顺天也。予尝考之。
心者,天之大火,而辰戌者,火之二墓,是以季春心昏见于辰而出火,季秋心昏见于戌而纳之。卯为心之明堂,心至是而火大壮,是以仲春禁火,戒其盛也。成周盛时,每岁仲春命司烜氏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而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
季春出火,季秋纳火,民咸从之。时则施火令。凡国失火,野焚莱,则随之以刑罚。夫然,故天地顺而四时成,气不愆伏,国无疵疠,而民以宁。郑以三月铸刑书,而士文伯以为必灾,六月而郑火。盖火未出而作火,宜不免也。今之所谓寒食一百五者,熟食断烟,谓之龙忌,盖本乎此。而周举之书、魏武之令与夫《汝南先贤传》、陆?《邺中记》等,皆以为为介子推,谓子推以三月三日燔死,而后世为之禁火。吁,何妄邪!是何异于言子胥溺死而海神为之朝夕(潮汐)者乎?予观左氏、史迁之书,曷尝有子推被焚之事。况以清明寒食初靡有定日,而《琴操》所记子推之死乃五月五,非三日也。
夫火,神物也,其功用亦大矣。昔隋王劭尝以先王有钻燧改火之义,于是表请变火。曰:“古者周官四时变火,以救时疾。明火不变则时疾必生。圣人作法岂徒然哉!在昔有以洛火度江,代代事之,火色变青,而晋师旷食知劳薪。今温酒炙肉,用石炭与柴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自不同,是新旧火理应有异,顾于五时取五木以变火。”若劭可谓知所本矣。夫火恶陈,薪恶劳,自开世然者。晋代荀勗进饭,亦知薪劳,而隋文帝所见江宁寺晋长明灯,亦复青而不热。传记有以巴豆木入爨者,爰得泄利,而粪臭之草炊者,率致味恶。然则火之不改,其不疾者鲜矣。泌以是益知圣人之所以改火修火正、四时五变者,岂故为是烦文害俗、得已而不已哉!
这段论证主要谈了三点。一是说寒食源于燧人氏时代就有的禁火改火礼俗。二是说心宿至卯而火大壮,故人间禁火以戒其盛。
三是说旧火不改,则必生时疾。其中二、三两点前人早就指出过;第一点则是罗泌的新见,这将寒食的源头从周代旧制进一步上溯到遥远的燧人氏时代。
现代学者几乎都认为寒食的兴起跟介子推无关,而跟古代的改火习俗不可分割。
李玄伯员怨猿缘年写的(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序》中比较我国与古代希腊、罗马的祀火习俗时说:
希罗每家所祀的火,每年须止熄一次,重燃新火。
燃新火的日月,各家不同,各邦不同。燃时不准用铁石相敲,如我国乡间的用火链取火,只准取太阳火,或两木相摩擦所生的火。木质亦有限制,有准用的木头,有不准用的木头,错用认为渎神。这些细节,亦与我国古制相同。每年重燃新火,即我国古代所谓“改火”。
《论语·阳货篇》宰我说:“钻燧改火。”上边两句说“旧谷既没,新谷既升”,下边又说“期可已矣”,这明明说钻燧改火亦是每年的。因为改火,新者不与旧者相见,所以中须停若干时候(当然不能出一天)。这停火的时间与改火的时间,各家各邦不一定相同,其中之一即寒食的起因……子推被焚之说起始甚晚。后人对寒食之说,去古已远,不能了解,遂附会到介子推身上。其实改火、寒食的制度,较古不知若干年也。
缘园年代,李氏又在此基础上写了《祀火续论》,进一步指出改火习俗不但存在于古代的中国、希腊和罗马,而且“一直传到近代的欧洲,可以说是相当的普遍,佛莱则(云则葬扎藻则)在他的书中(琳按:指《金枝》)收集了不少的材料,读者可以参阅。”李氏将寒食节置于世界普遍存在的改火习俗这一广阔的古代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观察,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研究视界,启发人们对寒食的起源加以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考索。
庞朴先生也是一位改火派。他认为殷代以前人们以大火星为授时星象。“它(琳按:指大火星)于季春时节的黄昏重见于东方晴空。为了迎接大火星的出现,有一整套仪式;随着大火星的出现,人们要改用新火。从中春禁火到季春改火,为时一个月。这无火的一个月中,势必靠冷食为生,是为寒食。”迎接大火星何以要改火呢?庞先生在尾注中解释说:“古人相信,火种久传,则易滋生毒气。”不难看出,庞先生的解释吸取了前人的龙星之忌说与火久生疾说。其独到之处在于将龙星之忌说发展成为以大火昏见为岁首的“火历”时代的人们迎接大火星出现的一种仪式,这样寒食节就成了远古时代的人们迎接新年的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中国学者中对寒食节考辩最详的大约要算是裘锡圭先生两万多字的长篇论文《寒食与改火》。裘先生也赞同寒食起源于改火的观点。他提出的新见主要有:
(1)在远古时代人们的心目中,改火“不但能去除疾病,而且还能达到防止自然灾害、促进作物生长等目的”,“改火无疑是为保证农业收成所必须进行的一件事”。
(2)介子推焚死的故事是为了解释寒食节的起源“以跟改火有关的古老习俗为背景而编造出来的”。在古代改火习俗中,有把活人当作树精或谷精的代表烧死于篝火的仪式,以促进庄稼生产,获得丰收。“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传说中介子推割股以食文公或割肉以续军粮的情节是以在祈求丰收的祭祀中分吃人牺的习俗为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