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壮族的节日习俗

   壮族每年除农历十一月“冬至”节不过外,其余各月份均有节日,普遍流行的有:春节(包括元宵节)、二月社、三月初三、清明节、四月初八、五月端午、六月初六、七月十四、八月十五(即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月二十日、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除夕等,其中较隆重的是春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和中元节。

  春节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壮族称“年节”。自腊月廿三日送“灶王”后,男的准备年货、修整房屋,妇女折洗衣被、打扫屋宇,缝制新衣。腊月二十五、六即陆续宰杀年猪。除夕前,在外地工作、读书或外出做工跑生意的,都赶回家团聚,同家人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至初一零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大年初一,大人小孩穿上整洁新衣,小孩向长者拜年,然后吃汤圆。初二始,各家各户包粽、蒸糕做白馍,亲友之间送往迎来,互摆酒宴,夫妇双双带上孩子,提肉打酒带鸡赴岳父母家省亲拜年。圩镇和人口集中的乡村,初一初二初三,舞龙舞狮、打扁担、聚会等,各种文娱及民族体育活动百花竞艳,甚为热闹。

  扣肉、全鱼、白切鸡、豆腐圆为壮家过年的传统菜肴,扣肉壮人称“红扣”,豆腐圆系用水豆腐包肉沫和花生、糯米饭捏成圆形,蒸煎至熟即成。壮人过年制作白米馍、包粽子,也有的包“黑粽”赠客、送礼。黑粽系用糯谷禾草烧成灰后掺入糯米舂拌染色,筛去炭灰即成“黑米”,再用绿豆、猪肉等为馅包成粽,其味芳香可口,久置不变质变味,西北部地区壮人有的包“三升粽”或“半斗粽”别具特色,一只粽子用米三升或五升,足够五六口之家分享。

  年三十晚,有不过门为客之俗,认为年三十晚上作客是“讨食”,是丐者所为。大年初一,天蒙蒙亮学龄儿童要执卷焚香,跪拜“师神”位前,专心诵读,以祈日后多得神仙之助,学业长进,有的地方男女青年要趁早起床,抢先挑回一担新水,祈日后勤恳聪慧。

  三月三是壮族民间的传统节日。壮家用黄花、枫叶、红兰草等有色芳香植物煮汁浸染糯米,蒸成色鲜气香味美的五色糯饭,先敬祭祖宗,后方能取食。全县除中部地区安定壮人外,其余各地的男女青年则穿上节日盛装,带上五色糯饭和彩色熟鸡蛋赶歌圩。歌圩是未婚青年聚众交友、谈情说爱的社交场所,尤以三月三为盛,必聚集数千甚至上万人,歌声几天几夜不断。歌场上男女对唱,不用歌本,即景生情,意浓歌起,随口成句,男女互相看中,则从歌友变为情侣,故三月三歌节也是民间情人节,魅力无限,尤令青年男女神往。为了追求称心如意的歌友作终身伴侣,青年们常在三月三到来之前,向老歌手拜师讨教,或请“师傅”临场指导。“三月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实际上成为广泛意义的传统歌节。“文革”期间,唱山歌被认为是“伤风败俗”而遭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歌圩得重新恢复。

  清明节扫墓,壮族蒸五色饭,杀鸡煮肉、置香拾纸、买烛购炮,集中亲属,上坟祭扫祖墓。四月八,北景、都阳等乡镇壮家投入耙田高潮,在大雨到来之际,杀狗宰羊打平伙欢乐,消除劳累之苦。

  端午节,除包粽子祭祖外,一些地方还兴喝雄黄菖蒲酒,并把雄黄、菖蒲捣碎浸酒撒在屋内外,或将龙骨剌悬于门旁,驱魔避邪,以防蛇虫入屋伤人。一些地方还有“端午日百草皆药”之说,每临是日,人们唱着“采药歌”采来各种野草,煎水浴沐,以防病疾传染。

  中元节,壮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普遍称为“七月十四”传统鬼节,是壮人祭祀祖先和布施“野鬼”的重大节日,祭祀活动从七月初七开始,七月十四进入高潮。七月初七,各家烧香设供,“迎接”祖宗神灵,至十四日杀猪杀鸡宰鸭,大祭列祖列宗,各家神台明烛高照、香烟袅袅,供桌上美酒佳肴,一片虔诚孝心。当晚,家家焚烧“纸衣”、“纸钱”,并到三岔路口焚香烧纸,摆洒水饭,供奉“过路鬼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壮族的节日习俗  壮族  壮族词条  节日习俗  节日习俗词条  壮族的节日习俗词条  
茶文化茶具

 木鱼石茶具的工效

经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鉴定表明,木鱼石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如锶、硒、锌、偏硅酸、铜、钴、锗等。经大量的木鱼石浸水实验...(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细说茶之贬称”水厄”

茶事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流传之后,茶人们对茶赞赏有加。一直到东晋初年,茶才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受到贬评,被称之为“水厄”。这一贬称的由来,在《世说新语》里有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