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王龙赶祭歌节

  “王龙赶祭”是贵州独山上司、下司和麻尾一带布依族的祭祀性和娱乐性节日。每年阴历五月初五在拉旺乡王龙村者要寨扶宁坡唱歌,在“马刨井”喝水、沐浴,称为王龙赶祭歌节。

  节日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传说扶宁坡龙王井的泉水有除风祛湿、消炎止痛的功效,原为一外乡人发现。有一年的端午节,外乡人到扶宁坡来走亲戚,路过者要寨时,突然风湿病和胃病同时发作,痛得大汗淋漓,不能继续行走,被乡亲送到亲戚家住下。后来,他天天去龙王井喝水、洗澡,结果风湿病和胃病逐渐好转。于是他对井水迷信起来,称它为“仙水”。为了表示对龙王井的敬意,他在井边摆上供品,焚香点烛祭莫。龙王井的泉水是仙水的奇闻,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四方八寨。

  从此每年五月五日这天,远近的男女老少都带棕把和香蜡纸烛,到龙王井祭奠、饮水、沐浴,有病的求治病,无病的求延年益寿。天长日久,便形成“赶祭”的定俗。后来,过路的商客听说泉水好,也来饮水洗澡,因未带香蜡纸烛,便向井里丢些银毫。一些贫困人家无钱购买供祭用品,便丢几片艾叶代替。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播让村有个布依族民族英雄杨元保,原籍广西南丹,父亲早逝,随母来到播让,由一个姓杨的继父收养。一年,因这一带遭受自然灾害,人们生活十分困难。杨元保的继父带头抗捐抗税,被官家逮捕,病死在狱中。后来,这一带瘟疫流行,不少老百姓都遭传染死亡,杨元保的母亲也在其中,乡亲们的日子更加难熬。杨元保为报父仇,于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以“顺天行道,打富济贫”为口号,在播让村发动反清起义,二千多布依族乡亲积极响应,一举铲除了横行拉旺、上司、下司一带的财主、团练,开仓娠济,声震独山一带城乡。杨元保乘胜前进,发动义军围攻独山州城。官家用献城的缓兵之计,暗中调大批清军增援,合力围剿义军。杨元保见寡不敌众,不宜继续强攻,为了保存实力,率义军退回播让村,据守扶宁坡一带。五月五日这天,布依族群众以去扶宁坡祭莫龙王井为名,挑着食品来慰问义军。清军听到这个消息赶来镇压。杨元保在组织义军突围时负伤,退回广西老家时被官兵俘捉,后被押解贵阳,英勇就义。布依族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扶宁坡的龙王井改为“马刨井”。传说义军被清军围困期间,全军人马缺水,因杨元保的马是一匹银河白马,他在骑马视察战势时,白马四蹄生风,直奔抉宁坡前,跃起前蹄,从石缝中刨出一股泉水,解了义军缺水之急。据此,人们将五月五日赶祭龙神改为祭杨元保和白马的日子。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杨元保的儿子继承父亲的遗志,和陆老贵的儿子等人,以到扶宁坡祭奠为名,暗中串联,组织群众和统治者斗争。当清军根据叛徒提供的情况赶来扶宁坡镇压时,看见群众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洗澡,有的在游玩,毫无造反的迹象,只好驱散人群,得意洋洋地走了。从此,这里赶祭又增加了唱歌的内容,形成了王龙赶祭歌节。

  赶祭这天,各家各户提着篮子或花布口袋,内装棕把和大蒜,带上一壶避邪驱虫的雄黄酒,每个人怀里揣一点艾叶,男戴斗笠,女打布伞,成群结队来到扶宁坡。届时,人们先唱一首纪念民族英雄的颂歌,然后到马刨井洗脸洗脚。先到的一家必须取出带去的粽粑、大蒜和雄黄酒作为供品摆在井坎上。有的向井里抛硬币,有的向井里丢艾叶,接着再唱一首颂歌,依次饮用井里的泉水,在小溪边洗脸洗脚,再换上新袜子,最后上山唱歌。形式有对唱和合唱,歌词内容有缅怀英烈的颂歌和传递青年爱情的情歌。听歌的群众觉得哪个的歌唱得好,就请他吃粽粑、喝雄黄酒。

  如今,王龙赶祭歌节成了当地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娱盛会,除本县的上司、下司、麻尾的布依族都参加外,平塘、罗甸、望漠、荔波、三都、都匀和广西的南丹、环江、天峨等地的布依族和壮族等兄弟民族群众也前来参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王龙赶祭歌节  王龙赶祭歌节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爱喝茶的女性请注意了

 多喝茶更能促进食物消化并提神醒脑,于是时下的茶坊一家接一家地开设,但是茶可不是每个时段都能喝,尤其是女性朋友更得特别留意,以免身体越喝越差!女性朋友较不宜喝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