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分龙节(又称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民族传统节日,主要的活动是“椎牛”祭神保丰收,也是农业祭祀节。为什么叫分龙节呢?毛南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到,在这个节日之前,雨水比较均匀正常,之后则时雨时旱,影响禾苗的生长和全年收成,故这个日子被认为是“水龙分开”之日,所以要杀牛祭神,祈求风调雨顺获丰收。又由于祭祀活动在“三界庙”前进行,故又称为“庙节”。过节的日期,毛南族各地方又有不同,按地支推算,上南(史称“上团”)在“分龙”之前五天之亥日举行,下南一带(即“下团”)在辰日举行“分龙”。
过“分龙节”的时间约三天,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于“分龙节”的前两天,集体举行“推牛”祭庙(祭三界仙);“鬼师”们一要在“三界庙”前举行“法事”活动。他们身穿法衣、头戴各种神的木面具,各人腰上背一只陶制牛皮面的长鼓,手拿一小竹片,一面击鼓一面做各种舞蹈动作,全村全乡的男女老少都来观看表演,场面非常热闹。第二天,“鬼师”们又在庙前举行“椎牛”仪式。他们将一头白色的水枯牛牵来,头上挂满纸金锭和纸银锭,并用绳索把它的四只脚绑起。“鬼师”用一条耙钉对准牛的天庭,由一位壮男子用锤子猛击耙钉,其他人拉紧蝇索将牛绊倒后,再用刀把它杀死。以牛的尾巴、头、血及四肢生祭“三界仙”,内脏由“鬼师”和主持者吃用,牛肉有一部分分给各家各户,一部分拿到市场上出售,以补偿一部分费用。为什么要用水牛祭“三界仙”呢?据民间传说,冯三界放牛时把牛圈养在一个鼻场。里就上山砍柴去了。他在山上看见八位仙人正在下棋,就在旁边观棋。后来八仙分桃子时,不知为何破成九份,把多余的一份给了冯三界,三界吃了就成了仙。仙人是吃素的,三界却是养牛和吃牛肉的人,结果只成了“半仙”,仍然下到人间放牛,对养牛和发展生产有功,因此,人们在“分龙节”时都用牛来祭他。“推牛”祭庙之后,“分龙节”的集体活动阶段结束。由于是全村全乡性的集体祭祀活动,所以每个屯要推举一位代表参加联合主持节日活动,费用由各户均摊。
“分龙节”的第二阶段是在“分龙”这一天由各家各户单独举行,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和子女,穿上节日新装,用竹花篮带上礼品,高高兴兴地回娘家“吃庙”,还有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大家团聚在一起过节。主人做五色糯米饭、粉蒸猪肉、杀鸡、鸭等,在堂屋里祭祖先、三界仙、婆王、灶王、地主娘娘等神,还从田里取些禾苗包好放在地主娘娘神位前面,求她保护五谷生长旺盛、获得丰收。有趣的是她们掐来竹枝、柳枝,去掉叶子,把五色儒米饭揉成颗粒撒在竹枝或柳枝上。象征果实累累,放在堂前的桌子或神完上。这一天,要让牛好好休息,并用菜叶包上糯米饭团和粉蒸肉喂它,酬谢它一年之辛劳。
“分龙节”除祭祀祖先和诸神外,人们一般都停止下地劳动。青年男女在节日进行社交活动,唱歌、对歌,走亲访友等。但到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分龙节”的活动已有所简化,“椎牛”没有了,集体活动也已减少,基本上是各家各户自己举行。
如今,毛南族群众把分龙节定为自己的民族节日。他们根据自己的传统习惯,除去糟粕,加入新内容,举行民族体育、文艺比赛,使节日过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休现出民族团结的风貌。
毛南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过去为便于人们节日相互走访,就以中南和下南交界的铁坳为界分为上团和下团,铁坳以上是中南,属上团,铁坳是下南,属下团。过节时,分“上团庙”和“下团庙”,“下团庙”在分龙节当天,即从夏至日算起,按地支子丑寅卯的顺序,数到第一个“辰”日,就是下团的分龙节。如果夏至日是“辰”日,则该日便是节日。“上团庙”比“下团庙”提前五天,即从辰日倒数至亥日便是。上团下团这样分别过节,两团的亲友就可以相互走访,使人们尽情欢庆佳节。据南昌屯的谭会庆老教师讲述,同烧一山柴、同饮一江水的毛南族上、下团同胞之所以要分两个日子过节,来历如下:
毛南山乡依地理形势分为上团和下团,团是明末清初的一种地方行政机关,上团指现在的上南乡和中南村,下团包括现在的下南村、景阳村、希远村、波川村。当时南昌屯居住着毛南族始祖谭三孝的第四代子孙老八马经,由于南昌屯四面环山,土地面积狭小就让老二龙经到波川定居。老二龙经到波川以后,地广田多,比南昌马经插秧要迟五天才能完成活计。开始时马经邀请二哥龙经来南昌屯帮忙插秧,龙经来的那天是亥日,正好马经的秧苗插完了,是晚就用“发多”(一种灌木,叶形同葵扇,用来包糯饭,有一股香味,糯饭经久还软)包了一大包红色糯米饭和粉蒸肉给龙经带回去。龙经临走时也对满弟马经说:“老满,五天以后,对辰日那天你带家人下来,我的秧苗也插完了,到时咱们兄弟俩洗洗手好好喝一场。”到了第五天,南昌马经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下团龙经家,正巧当日龙经已早早插完了秧苗,于是两家人欢欢喜喜共进晚餐。当晚马经一家回上团时,伯妈(龙经之妻)也用“发多”包了一大包糯饭、粉蒸肉给马经带回去。马经回家打开一看:呀!糯米饭比先前他们送给二哥的还要漂亮,有黄、黑、红、绿、白五种颜色,光彩夺目。从此以后,两家每年这段时间都互相走访,年复一年形成了一种习惯。又过了些年,由于风不调、雨不顺,加上蝗灾,收成下降,南昌屯马经就带了一头公水牛、猪和鸡三牲到三界公爷庙里供奉。下团的二哥龙经也仿效此法到庙里隆隆重重地搞了一天,那一天正巧对“分龙”日(辰日)。此后年年如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庙节。这个庙节就是“下团庙”,也就是正宗的分龙节。上团庙节仍然在亥日,亥日与分龙日相距五天,历史上称“上团庙”。
有着悠久历史的毛南族分龙节,自20世纪民国以后也发生了不少变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来的“庙田”也被私人占有了,“三界庙”因无人问津而破落坍塌,由鬼师主持的“椎牛”祭庙仪式也随之消失了,节日活动逐渐简化为各家各户的祭神和聚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