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浙江春节

  浙江春节的文化传统,大致与中原相仿。年节是一个时间过程,它包含旧年岁末和新年年初这两个前后衔接的时间段落,岁除与新年构成了年节的整体。在浙江农村,从前的过年是十分隆重的,它的时间跨度也很长。许多地方有“入年架”的说法,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认为入年架了,也就是开始进入年的这个框架了。一直到元宵节过完,人们才认为这个年过完了;甚至有一些地方的习惯,过年是要到二月二,才算是告一段落。

  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今杭州)的岁除,卷六“十二月”就提道:“自此入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一直到近现代,浙江各地在过年前仍有这样的年节行事,它们既是一种民俗,又可以当作文艺表演。杭州、宁波一带称“跳灶王”,宁海、东阳一带称“抲年鬼”,绍兴称“讴顺流”“佯扫地”,金华称“扫尘梁”,湖州称“压蜃”“打耗”“催年鼓”“扫蚕花地”,浙南的一些地方又分别称之为“送元宝”“滚元宝”“送麒麟”“狗捣米”“大头和尚”“排街”“报福调”“卖技”“乌龙船”……演唱者上门既表演又求乞。他们总是在年节里才这样做。早期的表演里还有些驱傩的残痕,诸如打鬼、扫地一类的动作,而后来则主要是祈福,甚至干脆反复念叨“新年大发财”了。过年了,人们遇见这种人上门,总是笑脸相迎,有所施舍。有戏曲史家考证,早期越剧也就是在民间艺人年节里沿门乞讨、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甚至我们还发现,至今仍活跃在各地的舞龙、舞狮、舞麒麟、马灯、荡湖船等艺术表演,在一些乡村演出时仍带有上门讨红包的习俗。主人也认为他们上门是件好事,很愿意送一个红包给他们。归纳起来,在当代,浙江各地的人们在年前要做的事大致有以下几件:

  掸尘:即打扫卫生,也包括理发、洗澡在内。

  办年货:各地有所不同,尽管现在商品经济发达,有的人家还是喜欢自己动手操办的。尤其是打年糕、做年糖、包粽子,更是深入人心。

  祭灶:通常在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家家户户祭祀灶神。俗信认为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报告主人家一年的功过是非,所以不可怠慢,要给他喝酒,吃麦芽糖,让他说好话。也有人认为,送灶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驱傩。古人认为过年这几天家中不能有灶神,所以要想办法把它也礼送出去。有的地方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百神的日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在办年货的这段时间里,还有一些传统也值得一提,这就是杀年猪和抲年鱼。农家平时不杀猪,年前才杀一次。杀了猪,往往要卖一些给亲友邻居,同时又会趁机请亲友邻居们来聚餐。抲年鱼也一样,水乡在鱼塘养鱼,年底才会干塘抲鱼。届时把鱼塘水抽干,请人帮忙一起抲鱼。抲到最后,剩下些小鱼,就允许在场的人下塘去捞,谁捞了就归谁。现场欢声笑语,煞是热闹。主人乘兴,就会架起大锅,做了鱼汤饭请来帮忙的人吃,就像是过节一般。岁末,一般在年三十,也有在祭灶以后、年三十以前的某一天,每户人家都还会有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通常是先祭神灵,再祭祖先的鬼魂。这次祭祀在各地的称呼有所不同:杭州称“烧年纸”“作飨”,绍兴称“祝福”,嘉兴、宁波称“谢年”,东阳称“谢佛”,温州称“还冬”……称呼虽然不同,具体仪式则大同小异。尤其是绍兴的“祝福”,因为鲁迅的同名小说,大大提高了它的知名度。祝福这一天,主人凌晨起床,就忙着烧煮福礼供品。祝福安排在家中正厅。供桌,是两张或四张八仙桌,按桌面木纹,有“横神直祖”的规矩,先祭神,后祭祖。祭神时,人们由里向外叩拜,祭祖时则由外向里叩拜。供桌上陈列五牲福礼,十分丰盛,三盅茶、六盅酒,福礼的摆放也颇有讲究。通常要在福礼上铺设红纸的剪纸。拜毕,焚烧神码、纸锭,鸣放爆竹,福礼一律撤回厨房,供桌重新摆放,再把福礼一一摆上供桌,开始祭祖。祭毕,用煮福礼的汤汁烧年糕或面条,全家分享,称“散福”,表示神赐之福散给全家人。也有的地方则全家聚餐,因为福礼甚多,又颇为丰盛,家人借此机会享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有的人家,祝福之后还要到猪栏、牛栏、井台等处一一祭拜,甚至在家中风车、石磨、石臼等物品边上象征性地放些年糕、供品,称为“分岁”。这和舟山人的“挂年糕”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各地做法有所不同而已。这一系列行为充分表达了人们感恩戴德的心态。要过年了,神灵、祖先,以及家中的一切,都曾经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应该向他们好好表示感谢。在许多地方,祀神祭祖会安排在年三十的下午。仪式完毕,全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了,俗称“分岁”。这一餐,连家中的猫狗也吃得特别好,称为“猫狗分岁”。因故在外的人,这时候是务必要赶回来吃这餐年夜饭的,又称团圆饭。实在有人回不来,也会在桌上为他留个位置,放一副碗筷,表示他的“在场”。

  在杭州,除夕夜要“封井”,让忙碌了一年的井水也休息休息,到年初三才可打开使用。届时还要在井边祭祀“井泉童子”。有的人家用两根红皮甘蔗,束上红绿纸,祭祀门神。祭毕闩门,用红纸写“封门大吉”四字,相交斜贴门上。用甘蔗撑住大门,称为“甘蔗封门”,直到年初一天亮才开门。

  在新旧交替之际,又有供隔年饭、揪隔年火、扫隔年地的习俗。除夕夜要留些饭到新年里去吃,称为隔年饭,取“年年有余”的吉兆。有的人家会把剩饭装饰成聚宝盆的形状,供在正厅神像前,以为象征。除夕夜,吃完了年夜饭,小孩子要向长辈跪拜,称为“辞岁”。长辈要给小孩一个红包,称为“压岁钱”。许多人家会把压岁钱放在小孩枕头下面,又在枕边放些红橘、荔枝,年初一早晨醒来可以吃,称为“开口吉利”。除夕夜要“守岁”,全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并不离去,往往围坐欢笑,迎接新年的到来。为了消磨长夜,又会有各种游戏助兴。后来有了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许多人家都会在此时围坐电视机前看春晚,成为一种新的风俗。

  大年初一,象征着新年开始了,到处喜气洋洋,人们所做的事情都围绕着更新进行。首先是一家大小都要穿新衣、戴新帽,再是家中环境也要焕然一新,这件事通常在年前就已经做了。还有春联和年画,也是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更新。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古人在门口挂块桃木板,写上辟邪的字样,或是刻个门神来保护门庭,后来逐渐演变成春联。如今各地都有送春联活动,也总是深受大众欢迎。年画,一般认为是从门神画演变过来的。浙江民间称为欢乐图、花纸、画张等,大多在新年里张贴。当年,乾隆第五次南巡到杭州,浙江的画家方熏将他精心绘制的《太平欢乐》图册进呈,颇受乾隆赏识,名声大振。这些年画留传至今,再现了当年杭嘉湖一带春节场景。

  祖先遗像,又称为“神姿”“代图”,古代多为绘像画轴,平时卷拢珍藏,年节里才取出张挂中堂。从年初一开始,家中后辈天天要在“神姿”前礼拜,直到元宵节以后才收起来珍藏,明年再用。这是许多地方都有的好传统。有的大家族有祠堂,往往是在祠堂里张挂祖先遗像,供后代子孙瞻仰。畲族同胞有祖图、祖担,平时珍藏。春节里,或是举行重大祭祀,才拿出来供后人瞻仰。畲族祖图是一幅记录祖先事迹的画卷,十分珍贵。

  年初一凌晨开门,要放爆竹,称为“开门大吉”。开门第一件事,往往是“拜天地”,或称“新年迎神”。迎什么神,各地有所不同。新年里要做的事很多,除了“拜天地”、在祖宗遗像前焚香礼拜之外,有的地方还有“上年坟”的风俗,全家人到祖坟上去祭拜一番,又称“新年坟”“拜坟年”。然后,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礼拜,俗称“拜年”。先是家人之间,先亲后疏,小的给老的拜年。然后走出家门,给自己家族里的人拜年,要一一拜到,不可缺漏。也有的地方要到祠堂里去拜年。在宁波一带,俗称“拜祖宗”,其实是小辈向族中的长辈拜年,长辈的要给小辈一个红包。也有的地方,平辈的人多,大家围成一圈,相互拜年,俗称“团拜”。

  新年里的娱乐游戏很多,小孩子喜欢踢毽子、跳绳,大人热衷于打牌九、搓麻将。许多人在一起喝酒,则又有猜拳游戏,呼幺喝六,格外热闹。浙南山区的畲族人家,父母亲会在年初一这天带着孩子到毛竹林中去“摇毛竹”,让小孩边摇毛竹边唱童谣“摇竹娘,摇竹娘,你长我也长,旧年是你长,新年让我长,明年你我一样长”,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而在永康的一些乡村,各家都会在年初一这天把牛牵到池塘去喝水戏耍,俗称“牵牛水”。而在东阳的一些乡村,又有大年初一“抛石块”的游戏,颇为独特。

  大年初三是小年朝,一般人家要接灶神回家,要开井。初五,俗信为五路财神日,商家在这一天接财神,开门做生意。湖州、武义等地,初五下午有“开年”仪式,认为春节到此结束。畲族在这天“送年”,象征着送祖先的魂灵上天。旧时,新年里有种种禁忌。而过了初五,这一系列禁忌也就自然解除了,俗称“破五”。

  从正年初一到元宵节,这中间的半个月,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之中,浙江各地还有许多地方性的节庆活动,不能一一罗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浙江春节  浙江  浙江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浙江春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

【关于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茶逢知己一杯醉。朋友不在量,而在于质量。有些朋友,没有酒的浓烈,只有茶的淡雅,在你得意时,逆耳忠言,在你失意时,排忧解难。人生遇几杯...(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藏族的酥油茶茶俗介绍

藏族的酥油茶我国各民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茶俗的茶俗,藏族的茶俗就是酥油茶。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在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的部分地区也有藏民居住。这里地势高亢,有...(展开)

茶文化茶叶

 茶叶的好处

 我国茶叶驰名中外,人们无不交口称赞。法国对茶叶的的好处评价  法国巴黎圣东安尼医学系临床主任卡罗比医生研究证实,长期饮用中国云南普洱茶,对降低人体中的三酸甘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