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各家各户使耕牛。”以前的民谣还说:“二月二,龙抬头,大沟小沟水长流。”意思是,到了这个时候,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春播就要开始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会宁流行的习俗主要有两项,一是炒豆豆,二是“打灰簸箕”。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炒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炒豆豆的习俗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会宁县志》里记载:“二月二日,炒豌豆,曰‘龙抬头,捉臭虫’。”二月二为什么要炒豆豆,民间有很多传说。
正月节日最多,接下来其实每个月都有节日。我们中国的节日和节令其实不是一回事。二月里节日少,除非那一年节令早,清明节在阴历的二月间,那二月除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春龙节,就还有一个清明节。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或者“春龙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还说:
“二月二,二老爷爷骑马赶阳儿。”这里的“阳”是太阳,不是放牧的羊只。每年这时候,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的时节。传说这个节日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后世历代帝王也大多效法,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这一天皇帝要套上牛拉耕犁,在皇宫里亲自扶犁耕种那一亩三分地,也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候,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水多,土地少,这天多为祭祀土地社神),陇右亦不例外。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另外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心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相传在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人们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有“迎富”之意。
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真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风俗全国各地都有,大同小异。陇上过二月二,没有多少讲究,主要是炒豆子吃,还有吃搅团,吃糁饭。
据说二月二这天离惊蛰日近,惊蛰是百虫复活的日子,益虫复活,害虫也复活。二月二这天炒豆豆吃,据说就是把那豌豆、扁豆、麦颗子当作危害人类的百种虫孑的替身,给炒熟吃掉,那这一年就免得娃娃们被那些臭虫、跳蚤、苍蝇、蚊子、黄蜂、土鳖等叮咬,少受皮肉之苦。所以乡里人炒豆子,一定要把火候把握好,那些“虫孑们”都要经受热锅炒炼,一个个开瘪散花成为大人娃娃口中的美味。所以每年二月二,不论家里多穷,但有一碗豆子就要炒熟了给孩子吃。
至于吃搅团糁饭,就是说二月二龙抬头,庄农人在饭碗里要刮龙鳞。做成的糁饭舀在碗里就像潜伏的卧龙,吃的时候用竹筷子一层层地刮下来,就像揭龙鳞。据说是因为一个漫长的冬天,行云布雨的龙王睡着了,到了二月二还不愿意醒来行使它的职权,为人间的春天大地行云布雨,于是就要揭龙鳞把它弄醒来。这其实就是在平常生活中渗透了祈祷的意思,体现了农民期盼春天早早下雨,好使这一年的庄稼有个好收成。
乡里还有谚语云:“二月二,灰簸箕,撒上一圈,灭蛆虫。”这就是二月二这天在庄寨周围撒草灰。从前农民大多认为草木灰、炕灰对那些毒虫有杀灭作用,所以就产生了二月二这天绕着庄子撒上一圈灰线的风俗。有了这条草木灰线,那些毒虫也就不能靠近人们住宿的房屋去侵犯人了。
有些老人家到了二月二这天晚上,就叫孙辈娃娃到厕所前给茅坑磕一个头。也许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过去传统的老观念认为,一些危害人的害虫的产生都与不干净的茅坑有关,认为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神道在管理着,茅厕也不例外。茅厕神道理所当然地管辖着那些叮咬人的害虫。所以向茅厕神灵磕头行礼了,那神道喜欢乖爽虔诚的孩子,就不会叫虫孑们叮咬那个虔诚的叩拜者。
现在二月二还没有成为法定的节日,但是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庄农人在春天都怀着美好的梦想,而这龙抬头的节日,其实是一个追逐美梦、祈愿未来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