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在会宁是大忙天,麦豆黄熟,农人们马上投入龙口夺食的夏收之中。然而六月里还是有节日的,这就是六月六、晒寒衣。关于六月六说法很多:一说叫洗晒节,这就是北方的晒寒衣。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正值夏季雨多时节,气候湿润,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古时的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洗浴和晒物的习俗。从前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据说扬州地方有个解释,说乾隆皇帝在巡游扬州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江南地区,经过了黄梅天,藏在箱底的衣物容易上霉,取出来晒一晒,可免霉烂。此外还有给猫狗洗澡的趣事,叫作“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方叫“晒衣节”或“晒伏”。
另一种说法是:六月六,洗象日。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牛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由监督官负责监洗。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便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六月六的第三种说法是:“晾经节”。每当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曝晒,皇史、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当年这一天也有“晾经节”之称,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的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据说“晾经节”起源于唐僧取经,《西游记》里有小说笔法记载。
相传当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日来到通天河口。这时天近傍晚,夜幕降临,忽听得前面滔滔作响,声震四方。师徒们上前仔细一看,发现是条大河。但见那河水在夜幕下浩浩荡荡,缥缈迷离,不知河有多宽,水有多深。
猪八戒顺手拣起一块鹅卵石抛入河中,想探探河水深浅,只听得咕嘟嘟一声,只泛起几丝鱼津,就沉下了水底,原来河水很深。孙悟空跳上半空引颈四望,可是,岸上不见一个人,河上没有一条船,却见不远处立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通天河”三个篆文大字,下面还有十个小字:“径通八百里,亘古少行人。”唐僧见此情景,只得暗暗叫苦落泪。再说,当时通天河有一千年老龟,得知唐僧一行要去西天取经,它想托唐僧到西天佛祖那里帮它打听一下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后来转世可为何物,于是便主动游过来,驮唐僧师徒过河。当初过河时,唐僧满口答应,可是到了西天后,却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等他取经回来路过通天河时,方才想起老龟托他打听“归着”之事。那老龟自唐僧走后,朝等暮盼,一等就是十多年。如今见唐僧师徒取经回来不胜欢喜,便高高兴兴迎上来驮唐僧过河。老龟驮着唐僧一行走出不远,便问唐僧,托他打听“归着”之事可曾打听。
唐僧只好搪塞一番。老龟知道唐僧不曾打听,一气之下,腰身一晃,将他师徒几个连人带马统统掀下河去。悟空、八戒、沙僧赶忙一边救唐僧,一边捞经卷,可惜那经卷有些早被水冲走,有些被水浸湿。唐僧只得将浸湿的经卷放在岸边的一块大石头上,一一晾晒。谁知那经卷上的字却印在了石头上,至今字迹犹存,清晰可辨。后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晒经台”。现在青海通天河边还有晾经台,当地藏族群众挂上经幡保护它。以后朝廷官府的晾晒经书的习俗也就由此而形成。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从前内地一些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的防暑汤。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已异常炎热,庄稼长势正旺,已是吐须秀麦穗之时,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歉。
六月六还被农民称为“虫王节”,这是六月六的第四种称谓。这一天庄农人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监督各种害虫不要糟蹋粮食,保证五谷丰登。有些地方的方神庙里就供奉着蝗虫大王。六月六这一天,附近百姓都要到蝗虫神庙去上香,祈求祷告蝗虫大王要免去粮食的灾难。
六月六的第五种说法叫“姑姑节”或者“回娘家节”。国内许多地方有“六月六,请姑姑”的说法。这就是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按照农村的老风俗,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历史文献资料上有记载。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儿女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
“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她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于是就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最后在六月初五这天她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果然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但是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想来你也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才大义灭亲,所以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六月六还被称作“天贶节”,据说起源于宋真宗赵恒。某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天书,遂定是日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天贶节的民俗活动,虽然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但有些地方还有保留。江苏的不少地方,在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用面粉掺和糖油制成的炒面,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看来,这炒面与这“糕屑”应该是一个意思。
六月六的第七个称呼是:“禾苗节”。“六月六日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六月六,狗洗浴”……各地过“六月六”节的民谚很多,庆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有记载,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存在植物崇拜,中国各民族历史悠久,当然更不会例外。
作为一个农业国,长江流域的各族人民都对稻谷十分崇拜,形成了与稻谷相关的节日,如禾苗节。
总之有了六月六,大忙月的六月也就有节日可度过。陇右河东的风俗和全国大多数地方相同,但因为地域原因,又恰逢大忙时节,过这个六月六就要打打折扣。一般情况下,这个节日被正当年的庄农人忘记了,但许多家里的老人是不会忘记的。这一天倘若天气晴朗,他们总会把家里过冬时候穿的棉衣、棉裤、毛衣、毛裤、皮袄以及毛毡、棉被等通通拿到院子里摊开来晒。这样一些蛆蛆虫虫在太阳暴晒下,不是逃亡就是死去,也把那些潮湿霉变的细菌杀死。到了下午太阳快落山时,才把一件件衣物收拾起来。
每年六月六,正是炎夏时节,会宁庄农人饮食上当然就要准备上一些防暑降温的食品。做好甜醅子、凉粉,拿到地头吃,坐在家里吃,都解渴、爽快。特别是艳阳高照,从地里回来舀一碗苦苣浆水下肚,整个一个透心凉,用时髦年轻人的话说就是爽极了、美呆了。
六月里的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六月十九日,这一天有许多地方举行庙会。据说这一天是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六月十九,陇右许多地方夏收已经接近尾声,这时候川道沙地里的西瓜已经大量上市,所以各个过会寺庙附近到处都是叫卖西瓜的。一些素日昂贵的瓜果熟菜这时候也不十分昂贵了。这时候许多山塬上的农民已经怀揣一种丰收的喜悦,遇上这么一个庙会日子,于是也就忙里偷闲,备上香火到庙会上走一遭,一来敬香感谢神灵保佑取得好收成;二来顺便买上些瓜果蔬菜,也叫婆娘娃娃们改善一下生活。
六月十九正是大忙时节,节日来得快去得快。庄农人来不及抽时间慢慢地敬神礼佛,匆匆一聚也就赶回家,忙庄农活去了。收在地里的麦豆要赶快搬运到场上,赶着晴朗天气要打碾入仓。要不这行雨天一来,连续下上几天几夜,麦豆都要遭损失。地里的秋庄稼也要锄草施肥,要是下雨之前没有做好这一切,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影响。转眼间七月到了,古书上说“七月流火”大概是说干旱年份,风调雨顺的年份,在陇右河东一带,古历七月一到,秋雨就一场接一场地下起来,倒成了“七月流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