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湘潭市湘钢三校教育集团和平校区开展了低年级课堂常规竞赛,目的是为了使一年级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课堂,推进课堂常规的养成。此次比赛面向一二年级,所有参赛班级均在指定的10分钟时间内展示学生的课堂纪律、班级口号、学具摆放、师生问好、课堂口令、读书和写字姿势、下节课的课前准备提示、课间操排队等常规项目。(10月15日 湘潭在线)
不可否认,良好的课堂常规能有效促使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但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推行常规的形成,不但喧宾夺主,还容易产生诸多不利因素,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其一,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习惯的形成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一样,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互不协调时,就将影响思想品德的有效形成和发展,甚至会导致“品行两性”(即思想品德行为的两重性)的产生。通过竞赛来推动学生习惯的形成,注重的是“行”的方面,而忽略了知、情、意这些因素,这样的行为结果是表面的、机械的,对学生来说可能是缺乏情感意志的。这种重标不重本的做法,不但会流于形式、走过场,也易使学生产生“这是为了比赛”的错觉,淡化与掩盖了其真正目的。在赛场上,学生可能会只关注行为外表的整齐划一,追求在比赛中胜出,为班级争得荣誉,获奖的欲望会掩盖孩子的成长动机,淡化了良好习惯本身带来的好处。
其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以竞赛的形式推进课堂常规的形成,会导致学生由于担心自己出错等原因形成的紧张与恐惧,这些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会影响习惯的内化和养成。此外,在应对比赛的过程中,相对枯燥、单调的操练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甚至形成抵抗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三,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以竞赛的形式推行这些常规,过分强调学生“整齐划一”的动作,还会禁锢学生的行为,使其成为没有思想的“听声筒”,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自由思想的形成。
在媒体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上级领导一进入教室,小学生们马上正襟危坐,双手齐放在桌面上,目不斜视,个个姿势划一。学生回答领导的问题时也是小心翼翼,内容更是绝对的“标准化”——“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立远大志向,为国争光”“感谢领导的关怀”,等等。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做作、失真,让人感到可悲与可怕。孩子都是朝气蓬勃、天真烂漫的,童言无忌才是他们的本性。加强纪律教育,让课堂有良好的教学秩序,这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不应以扼杀、压抑孩子的个性为前提,否则,我们培养的只是中规中矩、盲目顺从的下一代,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精神只能是一句空话。
所以,学校正确的做法是注重这些课堂常规的“内化”,让学生在经历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产生我要做好的强烈愿望,从而自觉养成遵守和执行课堂常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