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会宁腊八节

  每年到了腊月,这一年也就快要结束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可以说腊八节是每年的最后一个节日。腊八节这一天,一大早孩子们还没有起床,妈妈们就早早起来熬腊八粥。熬制时里面加上臊子肉,快熟了又加上油盐调和。等孩子们起床,香喷喷的“腊月巴”已经摆在面前了。“腊月巴”就是乡里人对腊八粥的另一种称呼。老人常常在戏谑那些不自量力的孩子们的时候就说,“去去去,再吃上几个腊月巴”,言外之意就是再长大几年,小伙子力道增加了才能和大人比试力量。

  腊八节,吃米粥,这是全国性的节日习惯。不过从前在陇上会宁一带,老百姓没有大米做粥,所以大多数地方就用黄米熬米饭代替米粥。

  会宁陇上人家的黄米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叫黄米,其实是经过石碾子的加工去掉皮壳的糜子;另一种叫小米,是经过石碾子的加工去皮的谷子。乡里人比较偏爱黄米,用它不光可以熬米饭,也可以磨成米面做黄米甜馍馍。小米只有妇女坐月子的时候才熬小米粥喝。乡里人的腊月巴常常就是用两种米混合来熬制的米饭。

  吃腊八粥的风俗各地没有大的差别,只有细节的不同。陇右会宁一带腊八粥就讲究个吃得早。头天晚上把米收拾好,第二天赶早家里主厨的女人就起来熬米饭,等全家人起床的时候,米饭已经熬成了。庄农人的米饭里面常常掺上猪肉臊子,放上油盐调和,香喷喷的。按照乡里人的说法,吃过腊八粥,心眼糊上了,就不记挂这一年庄农收成的好坏,也不记挂这一年曾经的病患忧愁了,总之是要把过去的一切都忘记了,欢欢乐乐地准备过大年。按照老乡俗,腊八节的米饭全家人都要吃,说是哪个欠下一个腊月巴就意味着没有成长。

  会宁乡里人吃腊月巴也简单,就是米饭里面放点油盐肉臊子。但有时候有些家庭一到腊月,上一年的猪肉臊子早就吃完了,只能放点清油、盐调和。有的地方吃腊月巴还不准吃菜,不知从哪里流传下来的说法,说是腊八节米饭下菜吃了,下一年庄稼地里的柴草就非常多,就把庄稼挟瘪住长不好,那就要歉收了。其实没有一点佐餐的老酸菜和老咸菜,再没有一点油水的米饭,实在难以下咽。

  但是吃过一个腊月巴了,孩子们总是乐滋滋的。

  乡里不光人要吃腊月巴,家里饲养的畜生也要给它们吃腊月巴。看家狗就赏一勺子,鸡圈里众多的鸡也只能得一筷头子,猪食中也就撒上几粒米。家里饲养着骡马毛驴,倒是有整整一碗米饭给它们留下了,每天拌料的时候加上一点,一直到过年之前这碗米饭才逐渐加完。为什么要给牲口们吃米饭?老人们说人吃米饭为糊心,这心给米饭一糊,就糊里糊涂了,什么也不想;牲口也一样,把它的心糊住,它就忘记了过去一年人们怎样役使它们,也就忘记了皮鞭抽打的仇恨。

  腊八节,现在还没有成为法定节日。其实在北方农村,腊月里已经是闲月天,通常没有农活可做,庄农人可以消闲地度过这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日。现在市面上销售的大米多了,倒是原来的黄米和小米少了,所以现在腊月巴吃大米粥很平常,能吃上黄米饭、小米粥倒不容易了。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最古老的还是起源于中国的历史典故,不过后来又有了许多种说法。

  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

  一年最后一个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

  其后佛教传入中国,这个节日又与佛家接上了善缘。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在这一天,寺院都要举行纪念法会,称为成道会、腊八会,并以“腊八粥”供佛飨众。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其缘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据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泊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分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着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形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着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进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地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儿,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难陀波罗的牧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弥横卧在河岸旁,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之心,手捧乳汁前来供养太子。

  太子接受牧女的一杯乳汁,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地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到伽耶山一棵繁茂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端坐思考,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谷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沿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关于腊八节的来源还有以下传说:

  其一,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这个说法最具有本土神话传说特点,也可能就是腊八节真实的来源之一。

  其二,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231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这个说法显然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把一个节日硬是强加了反抗暴政的政治理念。

  其三,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洗过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这个说法也比较合情合理,其中赋予这个节日教育启迪的意义,可谓匠心独具。

  其四,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在这里,腊八节又被附加上纪念爱国英雄的意义,用心良苦。

  其五,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这个故事可能出自寺庙,因为朱元璋曾经做过和尚,后来佛家对于民间的其他节日都比较冷落,在明清之际,唯独腊八节、腊八粥在全国各地寺庙盛行。据说有些全国著名的寺庙有能够熬几百人吃喝的大铁锅,到现在还保留着。

  总之腊八节一路走来,其演变发展历程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腊八节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枚沉甸甸的徽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会宁腊八节  会宁  会宁词条  腊八节  腊八节词条  会宁腊八节词条  
茶文化花茶

 金银花茶的功效

 你可以每天喝几杯金银花茶,金银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十分强大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金银花茶的功效可以促进你的整体健康。缓解流感和普通感冒症状  金银花茶对流感或普通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