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历史悠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岁时节日是将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的产物。自古至今,农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其中按一年气候变化过程,分为五天一“候”,三候为“一气”,那么一年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年中共有十二个“中气”,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便开始过到另一个“节气”,一年中共有十二个节气,即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这样就构成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天,这就是岁时节令的计算基础。以后发展起来的民俗传统节日在这些岁时节令中占有突出位置。所谓“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两个节气相交接之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形成了八个重要节日,简称“四立”“两分”“两至”,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与二十四节同时并行的节日,主要表现在各季各月朔望之间,以月亮的朔望圆缺作为定节日的标准之一。朔为上日,是各月的初一,又称“元日”,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元旦是一岁最早的节日,也是古俗中大庆大祭的节日。现在称为春节,民间以这天为新年的开始,庆祝特别隆重。正月又称端月,正月初一为元日,亦云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月圆为望月,为农历每月十五日。古时还有另一种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天官生日,所以有“天官赐福”之说;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是地官生日,地官赦罪;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是水官生日,水官解厄。正月十五又谓之“元宵节”,大庆大祭。中元节又叫“鬼节”,各有斋、醮会等,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此日又叫“盂兰盆斋”。是日民间多以纸钱、冥用物品祀奉祖先或亲友亡灵。岁时节日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派生出许多大小节日,如“正月上辰”“正月上辛”等。二月二、二月十五花朝节、三月三、五月初五重五———俗称“端午”、六月六婆官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十二月廿三为小年,等等。在以甲子干支排列所派生出的节日方面,有些干支不但不能成为节日,反而是忌日,比如“子卯不乐”,按迷信说法,子卯为恶日;还有如“亥日”,古代定为集市日,相沿成习。民俗节日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与四季节气、阴阳、干支、数字、民族传统、各种信仰、农耕生产等习俗有密切关系。大多数古代节日源于祭祀,如“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迎春于东郊”。许多少数民族的节日各具特点,如毛南族的“分龙节”,仡佬族的十月初一为“牛王节,祭牛王”,为牛王祝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