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片清心在紫壶 观千剑而后识器

一片清心在紫壶

茶壶水是一家人,贵州盛产好茶,喝茶者众,茶文化的兴起,也催生一批茶具收藏爱好者。宜兴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实用性和艺术观赏性而深受黔人的追捧,被省内众多茶客奉为“贵州茶的绝配”。

在贵阳、贵州乃至全国的紫砂壶爱好者中,小河区的张万明先生20多年间收藏了两千把纯紫砂壶,堪称贵州紫砂壶收藏界的翘楚,在全国也小有名气。

痴心故事:辗转千里追“泥料”

   在老张的两千多把纯紫砂壶中,有29把“朱泥壶”的来历最让老张难忘,它是老张辗转千里“追”出来的。

   紫砂本是天然陶土的一种,世界产陶土的地方很多,但紫砂独独仅中国宜兴黄龙山一带才有。用这种泥制成的茶壶,色彩淳朴古雅,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使用愈久则越发光润,泡出的茶汤醇香芳馨。因而,数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对紫砂壶的泡茶功效赞誉有加。

  然数百年的开采,宜兴的紫砂泥如今已面临枯竭。于是,一些人便用制盆、制钵夹泥加氧化物做成“新紫砂泥”造“紫砂壶”。

  普通紫砂都如此紧缺,好的紫砂泥更是一两难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宜兴的一些做壶的艺人和国内某些紫砂壶收藏老手纷纷将目光瞄准宜兴当地人陈腐的泥料。只要有人发现珍贵的泥料,艺人和藏家便会穷追猛打、竞相提价。

  2006年,老张在宜兴的多年朋友给他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当地一名制壶专家在清理仓库时,发现一堆上辈人没用的老朱砂泥料。闻听消息后,老张当天就从贵阳飞往宜兴,他知道,朱红泥在清末明初就已稀缺,现在宜兴已难觅踪影。他请专家仔细辨认,然后以高价收购。

  为利用好这些泥料,老张说,事后,他不仅高价聘请宜兴工艺师将它制成29把朱泥壶,还请了73岁的国内著名陶刻家寇丹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其陶刻他所撰写的铭文。朱泥壶在韩国、日本及台湾、港澳粤地区很珍贵,价格也高,而由寇丹先生刻的朱泥壶在韩国、日本被称为“丹壶”,有着极大收藏价值。寇丹先生是中日韩三国茶道理事会会长,这29把朱泥壶造型各异:有高石瓢、龙胆、倒把西施等,容量均在200CC左右,全为一手壶。

  如今,这些珍贵的“朱泥壶”被老张珍藏着,与他有缘的贵阳人才观摩得到。

  辗转千里追泥料,只是老张收藏故事中的一个小段落。

收藏经验:观千剑而后识器

  忆及自己20余年的收藏经历,老张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收藏经验:观千剑而后识器。

  老张好茶,当年曾走遍贵州42个产茶之乡,为贵州茶著书立说,深谙茶道精神。老张说,喝茶多的还是一种心境,用紫砂壶泡茶喝,更显出对生活的一份淡泊和宁静。正是喝茶喝出了名堂,他才渐渐爱上了紫砂壶的收藏。

  而与众多藏家一样,刚开始收藏紫砂壶时,老张也曾频频遭“烫”,后发狠心钻研。

  他认为,搞收藏,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很重要。为了解紫砂,他购买了大量书籍,时时整夜攻读。几年后,他已能拿起壶就知道真假,他说,真紫砂壶因有双重气孔,透气性能强,能充分把茶的滋味泡出来,假壶则透气性能差,易开裂,泡出的茶味道也不一样;色泽上看,用“假泥”做成的所谓“紫砂壶,呈玻璃相,颜色鲜亮。而真正的紫砂壶,砂状感强,色彩朴实无华,用茶养后,越养越精神,养得‘好’,壶身还会回报你似地泛出温润之光,这是任何陶器都做不到的。”

  “刚开始,我并不奢望能淘得到名家的大作。”老张表示,入门之初,他挑壶是“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泥料好、做工佳、款式新、功能强,他就收藏。老张说,“泥”才是紫砂壶价值的根本所在,只有纯正紫砂泥做出来的壶才有收藏价值,其次才看壶的款识等。

  再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和江浙一带茶艺界的人交朋友,并频频和国内众多陶雕美术大师等接触,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正是跟茶艺界的人及大师们长期打交道,老张才观看到了大量的真紫砂壶、好紫砂壶,也从他们的手里购到他们的代表作品。也正是这一阶段,老张的鉴赏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观千剑而后才能识器。”老张说,搞收藏要一定要有知识和眼力,其中眼力的培养还是要多看真品。

  多年来,老张边收藏紫砂壶边研究,他要投身于紫砂艺术批评学的建设中。他正准备出一本关于紫砂壶的书,以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紫砂收藏者交流。而考虑到南明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方便相互交流收藏经验,明年退休时,老张准备在南明区建一个“堂堂茶人家”,搞一个紫砂壶收藏展,请紫砂大师级人搞作品展,并定期开展“斗茶”、“斗壶”、“谁的壶养得好”等活动来展示贵州茶和紫砂壶的文化魅力。

现场观摩:满室紫壶生光辉

  走进老张窗明几净的“壶室”,满眼皆是紫砂壶:楼上楼下几个高三米多、长六米多的储藏柜中,摆满了造型、色泽各异,不同年代的紫砂壶,其中不少为出自名家之手的珍品。

  “这是贵州茶文化壶。”老张随手拿起一把泛着红光的紫砂壶向记者介绍,这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吴伟华历时三月,为其制作的“贵州茶文化壶”。吴伟华是当今国内紫砂艺术界公认的“德艺双馨”全才,他的壶深受各界名流钟爱。

  该壶的原料为紫砂古红泥,现已少见,小小的壶身正面还微刻了老张写的《品贵州茶》一书后记“品贵州茶、盼产业兴”的585个字,壶后还微雕了元人作的山水画“陆羽烹茶图”。图的上方微刻陆羽在《茶经》里对云贵川茶树的一段描述。因紫砂泥是由小颗粒组成的,在其上微刻,一不小心颗粒就会崩开,字就会崩“糊”,因而,紫砂行业自古罕见微刻者。“贵州茶文化壶”的成形,足见吴大师技艺之高超。老张说,吴伟华曾用同样的泥料、同样款式、同样大小的壶将陆羽“茶经”中的8300多个字微刻在壶上,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而我这把壶,图文并茂,从美学角度说,我更爱这把“贵州茶文化壶”。

  友人说,这是老张的镇宅之宝,老张笑答,可能不算。的确,在老张的收藏中精品壶不少,这些紫砂壶不仅材质好,且集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于一身:其中,有清光绪年间的老壶,也有存世孤品,就连民国初年制壶名手冯桂林的壶他也有。他还有用比黄金还珍贵的老天青泥做成的高石瓢壶,天青泥在清代就已绝迹,如今用该泥制作高石瓢壶已十分罕见……

指着陈列柜上的一个朱红色的大壶,老张告诉记者,这个壶高达17。5CM、容量为750毫升,叫名人寿字朱泥壶,上面拓刻有国内44位文化名人写的“寿”字及签名。朱红泥烧制的收缩比例高,做壶难成大器,世人多制小壶,如此大的朱泥壶在国内仅此一把。而其旁边的一个紫黑锃亮的坞灰泥壶则更显眼,老张说,这就是当年宜兴紫砂壶独特烧制工艺——龙窑的绝版。这是紫砂壶放在龙窑的烟口上,在十多天茅柴日夜燃烧的烟熏火燎中,使紫色变成坞灰色,龙窑在上世纪已成江苏省省级文物,坞灰泥壶也成了绝版。

  20余年来,老张从全国各地收藏的纯紫砂壶,珍品不少。有专业人士在看了老张的收藏后感慨地表示:黔中大地能有人收到这样好的壶不易,他的壶令人开眼界。

作者:李光学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心  清心词条  而后  而后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侗族油茶

 侗族自称“甘”,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毗连地区,他们与当地的壮族、瑶族、苗族一起,都喜喝一种类似菜肴的油茶,认为喝油茶可以充饥健身、祛邪去湿、开胃生...(展开)

茶文化三月三

 中国古代三月三习俗

 三月三,魏晋以前称为上巳节,日期为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称元巳,魏晋以后改称为三月三。上巳节在中国大约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周礼·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