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又叫“灯节”、  “上元节”,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非常隆重、热闹的娱乐型盛大节日。

  我国有一年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古代术数认为,“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为三元,赐福有天官生在正月十五日,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望日,所以叫上元,又称上元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众说不一。大约开始于汉代,形成于隋代,隋唐以后,元宵灯会渐兴,故又称灯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皇后篡夺了朝廷权位。功臣们讨平和诛灭了吕氏诸恶势力。汉文帝刘恒登位后便决定把每年夺位胜利的日子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并作为自己出宫与民共庆的日子,把这天晚上出游叫元宵。宵者天河夜空也,所以,那时的元宵是指一年的头一个月圆之宵,在古代,  “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也叫“元夕”、“元夜”。

  另一说法,认为正月十五这天民间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御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当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和元宵

  另一说法,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徒认为正月十五日是佛祖示现神变降伏妖魔的日子,要举行法会纪念佛祖神变。为显示佛祖的神威,要大放华灯。此举流传到民间,土族庶民,一律挂灯。至此,在祭泰一神的旧说之上,又有了燃灯礼佛的意义。在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的基础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汉朝皇帝崇尚佛教,此习俗亦因官府的倡导而流行。《事物纪原》说:汉代两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吾金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与以上传说相比,民间关于东方朔巧定元宵节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

  相传,汉武帝时有个美丽善良的宫女,名叫“元宵”。她长年幽居于深宫,不能与家人相见,十分思念父母亲人,并为不能侍奉双亲以尽孝道而忧伤不止,终日以泪洗面。宫中有位名叫“东方朔”的大臣,他足智多谋,非常同情元宵姑娘的遭遇,决定帮助她。于是他在汉武帝面前谎称,火神奉玉皇大帝之命,将于正月十五火烧京城长安,要想逃过劫难,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心灵手巧的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专为火神做许多他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信以为真,准奏。正月十五这天,在张灯供奉的时候元宵姑娘乘机得与家人相见。此后相沿成习,便形成了元宵节。这大概就是中国民间有关元宵节起源的最古老的传说了。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

  关于元宵节起源的说法很多:

  一种说法起源于西汉。

  据说,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乱政。朝中大臣周勃和陈平等人协力扫除了“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由于扫除“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以后每年的这天晚上,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以示庆祝。

  从此以后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由于正月也叫元月,夜也叫宵,故称之为元宵节。《汉书》上有相关记载:“执金吾掌禁夜行,惟正月十五敕许弛禁。谓之‘放夜’。”说明西汉时期,实行晚间不许人们游逛于街道的“宵禁”制度,但在正月十五这天可以解禁。

  另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信奉“三官神”,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或人官)。三官各有生日:

  “天官”生于正月十五日,这天为“天官赐福日”,称“上元”;“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日,这天为“地官赦罪Et”,称“中元”;“水官”生于十月十五Et,这天为“水官解厄Et”,称“下元”。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给“天官”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于是定这天为“上元节”。

  除了以上两种说法,民间还流传着两个美丽而有趣的传说。

  有一年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问明缘由。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她觉得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见上一面。于是,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向他求卦。但是,他给每个人的签语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这引起了长安城的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仙女下凡,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人们拿起红帖,赶紧去禀报皇上。汉武帝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连忙请来了东方朔寻求办法。东方朔假意想了一下,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立即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元宵的妹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

  “元宵姐!元宵姐!”

  元宵听到了喊声,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经过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

  还有一个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前去捕杀。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大怒,并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后,才有个老人想出个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人们此时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活动就逐渐成为元宵节特有的习俗。

  吃元宵是庆祝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元宵,又叫汤圆、圆子。宋朝时,人们见之煮熟后浮于水面,就称之“浮圆子”。这些名称与“团圆”

  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史籍中有关元宵的记载很多,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介绍汴京城过元宵节时市场所卖的食品时写道:

  “市人卖玉梅……科头圆子、拍头焦镦。惟焦镦以竹架子出伞上,装缀梅红缕金小灯笼子,架子前后亦设灯笼,敲鼓应拍,团团旋走,谓之‘打旋罗’,街巷处处有也。”其中的“科头圆子”、“拍头焦镦”就是元宵的品种之一;宋朝周密的《武林旧事》也有这样的记载:“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镦柏……十般糖之类。”其中,“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元宵,“镦柏”可能是油炸的。北宋之前的元宵是实心无馅的,煮熟之后再以白糖、蜜枣等配食。南宋始有中间包糖的“乳糖圆子”。此后,元宵的品种不断增多,酸、甜、咸、辣等各种口味的元宵都已出现。比较特别的是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的菜馅元宵,被称为“五辛元宵”,有勤劳、长久、向上的含义。

  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元宵节最为热闹的活动,民间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的谚语。故此,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燃灯,最初是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永平年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情(yin)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羯(ji6)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目良辰。于是,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又流传到民间。汉时张灯仅一晚。到了唐朝,国家规定元宵节当天及其前后各一天为法定节日,官府也停止办公,放灯三天。除了时间延长外,唐代灯市的规模也令人吃惊。唐开元年间的长安灯市燃灯五万盏,花样繁多,其中包括二十间房屋那么大、高一百五十尺的大型灯楼。难怪唐朝诗人崔液做出“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咏叹。宋代,元宵放灯时间延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宋都汴京必是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其花灯品种除了一般的之外,有人别出心裁,用辘轳把水引到灯山最高处,然后“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把放灯时间延长为十天,从正月初八直到正月十七,并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虽然燃灯期限被缩短成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喧闹红火。直到今天,元宵灯会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在冰雪满地的北方,人们还利用自然,雕刻制作出晶莹剔透的冰灯。令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猜灯谜是伴随着元宵灯会的兴越而流行的又一项活动。灯谜,就是写在彩灯上的谜语。由于灯谜很难猜中,就像很难用箭射中老虎一样,所以灯谜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游士为游说君王采纳自己的意见,就常常把本意寓含在隐语之中来暗示。这种隐语当时叫“度(s6u)辞”,便是谜语的前身。猜灯谜作为元宵节的一项游戏始于南宋,人们把谜条系在花灯上,让游人在赏灯的同时进行猜射。明清时期,猜灯谜的活动也十分流行,明清时代的小说《红楼梦》、《镜花缘》等对“猜灯谜”都有所描写。谜语在我国历史悠久,谜格多达几百种,常见的谜格包括粉底格、秋千格、谐音格等。灯谜的谜面往往要注明用什么格。给猜射者一些启发和提示。制灯谜者的奇思妙想,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焉哉呼也(打四书句一),其谜底是“失之者鲜矣”。意思是,之乎者也矣焉哉,这几个文言文常用字中,只有“焉哉呼也”,失(没有)“之”、“者”,鲜(少)“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  元宵节词条  起源  起源词条  元宵节的起源词条  
茶文化茶文化

 祁门茶叶悠久的历史

祁门茶叶早在唐代就已非常出名。据说,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这里并不生产红茶,只盛产绿茶。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来到德县尧渡街设立茶庄,模仿“闽红”制...(展开)

茶文化雨水

 雨水保健

 雨水期间,还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不仅导致气温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都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养生应注意下列事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