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据《辞海》“清明”词条解释:清明乃“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改变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农业忙春耕春种。江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农历三月初,换算成新历,约在4月4日或5日。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书中记载:“清明”是在冬至过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这时候万物洁净,空气清新,风景明丽,花卉草木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为清明节的来历之一。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口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和先烈,悼念逝去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有关清明节的由来,还有以下传说。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数年以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也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去,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他父母的名字果然刻在上面。

  刘邦十分高兴,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他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寒食节与清明节在节俗内容上并五十分明显的继承关系,纵观这两个节日的来历演变、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么一条线索,寒食节式微的时候,清明节就从一个单纯农事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这说明清明节的来历,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节日稳定的习惯心理。除节期的借用外,清明节也借用了寒食节作为一个纪念性、祭祀性节日的内核,清明的祭祖扫墓之俗的深层内涵,无疑就是纪念和祭祀。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苏东坡有诗云:“人生能得几清明?”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宋代于清明、寒食节祭墓,“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各携枣、炊饼,黄酒,棹刀,名花异果,山亭戏具,鸭卵鸡雏”。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清明在“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这些记载均表明,清明在宋代是一个非常盛大的综合节日。以后,清明节不仅为汉族世代所传承,而且还传到许多少数民族中,成为这些民族的一项传统节日。由于清明传播的地域广、民族多,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具有地区性民族性的变体。如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的地方清明“贮井水谓之神水”。进入近现代,清明节传承的活动保留下来的仅有扫墓,插柳、植树等。植树源于扫墓。如《清通礼》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茔,届期素服豉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清明节活动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春嬉性质的活动被集中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去了。清明节发生的这些变化,既是风俗传承的变异,也是我国节日习俗经过了各种人为和自然整合的结果,是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来历

  节日名称:清明节。

  节日时段:农历节气清明(公历4月5日或6日)。

  清明节在中国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独树一帜,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的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要说清明节,得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今已失传的节日一一寒食节说起。寒食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又称“冷节”、“禁烟节”。程找兑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的。

  介子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重赏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惟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收拾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魄莫及,亲自带人去寻找介子推。

  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林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大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被烧死了,而且从树洞里找出一封血书。介子推在血书中表示,自己割肉奉君已尽为臣之道,主公就不必再找他了。如果主公能够时时自省,为政清明,那他在九泉之下也就能欣慰地眼目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死谏,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号令全国禁止用火。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老柳树又长出了新芽,便赐名为“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人们有祭祖扫墓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现在,人们响应政府号召,殡葬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废止土葬、实行火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

  不过,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或者是在这一天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人们纷纷前往陵园,献上鲜花和花圈,寄托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萌,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欣赏春光,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青草和鲜花。古人把到郊外散步的习俗叫做“踏青”,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人们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驱除鬼怪和灾难,祈求平安幸福,叫做“插柳”。古时还有踏青挑养的习俗,这种习俗直到现在还可看到。每到清明前后,就有姑娘、妇女踏青,摘一些鲜嫩的野菜,回来包饺子、做圆子,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有些妇女还喜欢把白色的小莽菜花插在发髻上。

  清明时节,人们还有放风筝、拔河、荡秋千的习俗。此时正是农耕春播的大好季节,农谚里有不少是说清明和农事的,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古代清明节还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古诗里就有“满街杨柳绿似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来历  来历词条  清明节的来历词条  
茶文化茶道

 我只想随意喝杯茶

我只想随意喝杯茶很久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时间忙是一个原因。其实更主要的是早已习惯在这种自觉无聊的熙攘中做一个冷眼旁观,甚至都不屑于观望的人。今日昆明又陷入白茫茫...(展开)

茶文化茶文化

 茶 我是煮茶的女子

茶作者:林子我是煮茶的女子   来来往往的人,都可来此   静心品茗。   壶中有乾坤,杯中观天地   只用小小的莲花盏,饮尽   明月春秋。读您眼角的   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