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祭鼓节

祭鼓节

  苗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节期不统一。苗族俗信,一个“疆略”(同一始祖传下的血族组织)共同敬奉一只木鼓,据认为历代祖宗的灵魂都居住在鼓里,每隔三年、五年、七年或十三年祭祀一次。通常定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的乙亥日设祭,连续十四天。苗语称这种祭祖典礼为“能纽”,意即“吃鼓”;又称“能扶类”,意即“吃公水牛”。汉族称之为“吃牯脏”。

  祭祀仪式由鼓桩头主持,主要仪礼有接鼓、翻鼓、制鼓、斗牛、宰牛、送饭等,十分复杂。有的地区要延续两三年才可将全部仪式做完。祭鼓前要放牛角斗。各家庭在祭鼓前两三年就买好水牯牛,用精饲料喂养,以供需用。按传统,祭鼓应每家出一头水牯牛。如今,也可几户合买,实在困难者,买点牛肉敬供算数。斗水牛时,有的上千户人家的大疆略,起码也有上百头水牛打架,场面相当壮观。无论专程参加庆贺的亲友还是过往行人,主家都会邀请留下人宴,习俗以人多为荣。由于年代越往后,亨祀的祖先就越多,所以,祭鼓的场面一天比一天宏大,热闹。后来,为避免过多宰杀牲畜,对祭鼓仪礼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古代群婚、抢婚、传播人种的表演及弹唱歌舞取代部分奢侈糜费的礼项,受到人们的欢迎。

  苗族的祭鼓节分为十三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十分隆重。祭鼓是苗族以“疆略”为单位举行的大规模祭祀活动,一个“疆略”是一个始祖传下来的血族兄弟。苗族奉木鼓为祖,认为祖宗的灵魂住在木鼓里,祭鼓就是祭祖。相传很古以前,苗家居住的地区忽然发生了瘟疫,天下大早。人们认为是投有祭祖,祖宗生气降的灾害。开初祭祖用蚂蚌,祭了九次都不见情况好转,才改为用水枯牛。

  人们敲起木鼓,赶着水枯牛在枫树下祭祖。这次祭祖后。祖宗高兴了,收去了瘟疫,普降雨露,年年丰收,岁岁太平。于是,苗家订下规约:从今后每隔十三年祭祖一次。

  世世相传,苗族要祭的祖先就越来越多,节日的场面和气派也就越大。祭鼓节一般在冬春举行,节日开始先斗牛,然后再宰杀敬供。按照古规古理,每家每户都获买一条水枯牛参加角斗和敬供。过去,只有少数富有人家才买得起雄棒的水枯牛,一般都是几户或十几户合买一头牛。那些买不起牛的人家,割点牛肉来参加敬供也是算数的。本来兴十三年祭鼓一次,后来由于子孙兴旺,生活富裕,或由于逢灾荒年,人们便想是祖宗的恩踢或惩罚,大家便定为十三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祭鼓节期间,按风俗不论是来庆祝的亲友,还是来看斗牛的生客,或是过路的行人,全都邀请留下,一个也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就这样,成千上万的人日夜在一起庆贺,尽欢而散。

鼓社节

  “鼓社节”又叫“祭鼓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群众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鼓社是同一祖宗的血缘家族,少则由十余户组成,多的有上百、上千户的。传说,鼓社共同敬奉的祖宗灵魂都降住在一个木鼓里,故祭鼓实际上就是祭祖。鼓社节有每隔三年或五至七年一次的,称“小祭”,十三年一次的称为“大祭”,即从虎年到虎年。节期较长,一般是三至七天。

  节日期间,一般要进行接鼓、翻鼓、制鼓、斗牛、杀牛祭祖、送鼓等项仪式;文娱活动、走亲访友、宴请宾客也是节日的内容。

  节日来由各地说法不一。有的传说是诸葛亮教他们的先人祭祖而开始兴起的。流传较广的则是始祖姜央定下的规矩。

  相传远古的时候,苗族的始祖姜央从蝴蝶妈妈的十二个蛋里孵出。长大以后,他和同是蝴蝶妈妈十二个蛋里孵出的雷、龙、虎相斗,最后打败了它们,成为天下的主人。姜央从此在大地上开荒种地,繁衍子孙。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姜央已儿孙满堂,田地也开垦了不少,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一年,大地上瘟疫流行,病死了很多人。又有一年,天总是不下雨,庄稼全都干枯死了。人们难以度日,个个愁眉不展。姜央看到人间这种惨景也很着急。他静下来仔细一想,觉得这一定是我们过上好生活后,忘记了祖宗的恩德,没有敬奉祖宗,祖宗生气了,才降下灾害来惩罚我们的。于是,姜央决定祭祖,祭蝴蝶妈妈,祷告祖宗消灾灭祸,保佑子孙幸福。当初,祭祖用蚂虾做供品,连祭九次都没有效果。水牯牛听了这个消息,自告奋勇跑来对姜央说:“祭祖要用牛做供品,我是水牯牛,用我祭祖最合适。”姜央看它威武雄壮,腰肥体壮,觉得的确是祭祖的好供品,便采纳了水牯牛的建议。供品的问题解决了,姜央又带领子孙上山砍树造鼓。传说蝴蝶妈妈是从枫树心生出来的,因此枫树就是蝴蝶妈妈的老家。姜央走时将水牯牛交给一老妇牧放。水牯牛在田边吃草时,不小心踩坏了几窝青苗,老妇看见后抽了水牯牛几鞭,水牯牛觉得自己好心来给你们祭祖,却挨了打,它受不了这个委屈,便生气走了。姜央砍树回来,听说水牯牛跑了,就到处寻找。后来,在牛虻的帮助下,才在海边找到它。姜央向水牯牛道了歉,好说歹说半天它才肯回来。水牯牛快到苗家住地时,它说自己一身脏兮兮的,不好意思见人。姜央见它一身污泥,牛毛也干巴巴的,便叫人们挑水把它身上冲洗得干干净净,用桐油擦它的身子,又拿来鸡鸭挂在它的牛角上和脖子上,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来迎接的人看见了,个个笑逐颜开。木鼓做好了,水牯牛也回来了,大家赶着水牯牛,敲起木鼓,由姜央做鼓头(祭礼主持人),固迪做巫师,在枫树下(祖宗老家的象征)举行祭奠蝴蝶妈妈的仪式。这次活动搞得庄严隆重,蝴蝶妈妈很满意。不久,瘟疫得到了控制,天下普降喜雨,庄稼茁壮成长。从此,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姜央看到祖宗显灵了,兴高采烈,定下十三年一次祭祖的规矩,代代相传。

  由于苗家以树心为祖先的发源地,人们便以木鼓作为祖宗安息地的象征,将祭祖也称为“祭鼓”。姜央在世时,以蝴蝶妈妈为祖,姜央死后增祭姜央,后来,历代祖宗都是祭祀的对象。随着苗家人口的逐渐增多,祭祖规模日益扩大。后来,也许是因为子孙兴旺,生活富裕,或者是由于逢灾遇害,人们联想到是祖宗的降福或惩罚,便产生了提前祭鼓的愿望,故在十三年大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三、五、七年一小祭的习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祭鼓节  祭鼓节词条  
茶文化茶道

 唐及唐前的煮饮法

 从茶的最早发现利用,到如今丰富多彩的各式品茶,有着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茶最初作为药用,后被当做菜食。大约从汉代起茶逐步转为日常喝饮,已有2000年了,喝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