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为“候之为宝”的“候”,“顺天时,量地利”的“时”以及“趣时和土"的“时”等提供了客观标准,据此安排农业生产,则无不顺乎农业气象规律而“得时之和”。“得时”就“用力少而成功多”,“稼兴”,“谷不可胜食”。可是现代农业气象学是怎样掌握农时的呢?从根本上说,不外进行农业气候分析,编制农业气象预报,掌握过去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据以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24节气正是作为农时标准而体现出这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
古代农书中莫不以相当篇幅讨论农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就比较著名的古籍来说,如《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篇,《礼记》中的月令。,《吕氏春秋》中的十二纪和土客论的审时篇,《管子》幼官篇、四时篇和轻重乙篇。,《淮南子加勺天文训和时则训,《易纬》通卦验,《逸周书》中的时训解,《泛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以及汉代以后的很多著名的农学巨著如《齐民要术。陈舅《农书》,《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都不同程度地阐述了农时和农业生产的关系。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歌谣,谚语等形式流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现在分别作些介绍。
播种、收获期预报及气候分析
早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任地篇就提到“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当时24节气并不完备,但已用节气确定适宜春耕的时期为冬至后五十七日,并以百草中最早生长的莒蒲开始生长作为另一指标。《吕氏春秋》审时篇还对谷子,黍、稻、大豆,麦等播种期的适时,太早,太晚利弊作了论述。《泛胜之书》也对耕田时间作出要求:“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日膏泽,皆得时功”。《泛胜之书》还进一步作了适期播种的具体论述。到《齐民要术》真又发展了《泛胜之书》的见解,除评论各种田块的耕田时期和耕作方法外,还总结出每一种作物播种日期的上时、中时和下时。表7列出了《泛胜之书》和《齐民要术》对几种作物播种期的论述,说明我们祖先运用24节气作为农业气候指标是何等的细致,精确。
上述都是通过文字记载流传至今的,还有很大一部分用精炼的语言即诗歌,谚语等形式一代一代地流传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如24节气歌,各节气的农事歌等,多不胜数。现在仅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几种作物的种、收与节气的关系的谚语为例。就播种期说,种麦有“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立冬不交股(分蘖),不如土里捂”。播种高粱,谷子等有“清明高梁,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清明后,谷雨前,高梁苗儿要露尖”。种棉是“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花正当时”,“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播种到立夏”,“谷雨前,好种棉”等等。就收获期说,则有“麦到芒种,谷到秋,过了霜降刨甘薯”,“麦到芒种、谷到秋,过了天社用镰钩”,”谷雨麦怀胎,立夏麦胚黄,芒种见麦茬”,“白露不秀,寒露不收(谷子)”,“处暑见三新(指高梁、小米,棉花开始成熟)”,“芒种不出头,不如拔了饲老牛(棉花)”:“处暑见新花”等等。
不论文字记载,还是口头流传,24节气作为农时指标实际只具有农业气候意义。农业气象条件各年并不相同,因此劳动人民在对此观察中,又进一步找出农作物的耕种与自然物候之间的关系,具体地报出农时,这是根据自然物候作出的农事活动预报,是一种简易而又比较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七十二候中很多都起到这种农时预报的作用。表中所列的,很多就是以物候指标或以物候指标与24节气相结合来预报播种适期的。
古代预报农时的另一种方式是农候占验,即根据某一天象,物象来推断以后的天气和农作物的生育状况以确定应当采取的农业措施。这些多半以对节气、天气,气候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多年积累的相关规律为基础。有关这方面的古籍很多,如《田家五行》,《养余月令》,《农候杂占》、《月令广义》、《卜岁恒言》等以及其他有关月令,占候的书。前面提到的农书如《农政全书》也载有占候之类的内容。当然在流传过程中,由于科学水平和迷信的影响,特别是统治阶级有意利用这些占验来欺骗与麻痹人民,因此有些占验是不可信的。但不能因此否认,其中很多宝贵经验对当时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依然有它的价值。我们要正确对待祖国的这份遗产,取其精华来丰富我们的农业气象科学。-劳动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用诗歌,谚语形式把自然物候现象作为农时指标进行农事活动的宝贵经验。例如“椿树鼓,种秫秫”(椿树发芽时可种高梁),“枣发芽,种芝咏气“枣芽发,种棉花”,“山黄石头黑,套犁种早麦”(当山上的草变黄,石头上的苔鲜植物发黑时,就可种早麦了),以及“椿树落花,麦子到家”,“栋花开,割大麦,枣花开,割小麦”,“蚊子吮了血,麦子见了铁”等都是以自然季节现象作为农时指标来确定作物播种和收获适期的,在现代统计气象预报工作中,探寻预报因子与预报量的确切关系极为重要。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往往以24节气为时间纽带把预报因子与预报量正确地联系起来。有时节气作为一天来理解,称为关键日,又时又理解为一个时段,反映节气的时间长度的韵律关系。目前我国很多气象台、站根据节气的天气谚语·经过调查,验证,总结,研究它们正确的使用条件,从而很好地将这些经验运用于天气预报工作上。这方面各地劳动人民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简单举几个例,如“未到惊蛰先闻雷,四十八天云不开-I“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梅里西南,时里潭潭”,“小暑热过头,大暑凉飕飕-真“三九不冷倒春寒”,“三九不冷六九冷,六九不冷倒春寒”,“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等都是较为好用的预报指标。因时、因地,因条件地掌握它们的适用范围,预报准确率便能有所提高。
农业气象灾害和农田小气候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我们的祖先也不是束手无策,而是积极地认识、掌握并千方百计地战胜这些灾害成为“天”的主人的。例如侧巳胜之书》提到s“植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乐禾中,去霜露, 日出乃止。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不仅指出白霜何时出现,还提出了防霜的办法。这种防霜办法现在有些地区如云南西部还在采用,并有一定效果。但看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这种效应的科学根据。因为白霜本身并不一定对庄稼造成危害,而是与白霜相伴随的低温使庄稼受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霜冻危害。防止霜冻害,一般应从提高温度或防止降温着手。距价巳胜之书》后五百多年的《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防霜方法,迄今仍是十分有效的,并为国内外农业气象工作者所肯定。“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媪,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这里谈的不仅是防霜,就是霜的危害情况和霜冻预报也是十分中肯、合乎科学道理的。
们巳胜之书》还提到:“冬雨雪止,棘以茼之,掩地雪,勿皮从风吹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这实际是冬季一种增墒、保墒以供庄稼返青需要和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办法,在今天北方春早地区仍广泛采用。
再如,对于利用和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方面,《泛胜之书》曾提到: “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珪,令水道相宜,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这实在是一个简便而又有效的保持和降低稻田温度的巧妙方法,见图4的示意图。今天广大群众普遍地利用水的物理特性在低温入侵时对农田灌水增温,当高温到来时,又对农田灌水降温以达到战胜不利温度条僻:的目的。早在汉代就掌握了这些调节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不能不惊叹我国两千多年前农业生产水平之高,农业气象知识的丰富,不能不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为了避免由于当年天气反常,以致根据24节气安排农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齐民要术》中提到: “凡田,欲早晚相杂,防岁道有所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由此看出,即使当年天气反常,背离了24节气中所概括的常年气候状况,采取这样的措施,无疑地还是能够保证一定收成的。
以上列举的少数例子,虽远远不能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的全貌,但已能说明我们的祖先是多么地善于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气象条件,而在农业气象灾害面前,又是多么地善于克服和战胜它们的。也充分地说明了24节气在农业气候分析,农业气象预报以及农业气象灾害御防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说明远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深深地认识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这个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现代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目的,如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就是“趋利战害”。我们的祖先正是掌握了这个精神,发展了农业生产,丰富了农业科学,也丰富了包括24节气在内的农业气象科学。24节气是我国宝贵的农业气象遗产。当然,这样的评价丝毫不是说劳动人民中流传的24节气经验和古代农书中谈到24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就没有不科学之处。我们要取古代农业气象的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为发展我国农业气象科学,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