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朝之前,我国饮茶尽管慢慢推广开来,依然仍属粗放型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大部分用竹木加工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加工而成。这种茶具,来源广泛,制作简便,没有污染,对人体无害。因此自古以来始终受到茶人的喜爱。其缺点是不可长时间使用,不能长久保存,失去了其本身的文物价值。到了清朝,在四川产生了一种竹编茶具,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种类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大部分是成套生产的。
竹编茶具均由内胎和外套共同组成,内胎大部分是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采用精选慈竹,两者都需经劈、启、揉、匀等多道程序,生产出粗细似发丝的柔软竹丝,然后经烤色、染色,根据茶具内胎形状、尺寸编织嵌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茶具。此种茶具不仅色调柔和、美观大方,且能保护内胎,降低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发烫,还富含艺术欣赏价值。所以,多数人买竹编茶具,不是为了用,而重在摆放和收藏。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