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了节是化州地区的农民从先祖时期继承下来的一种在收割时节举行的庆丰仪式,主要流行于广东化州、阳江、东莞三市一带,当地农民于收割后过田了节。因水稻一年两熟,故又分为六月田了节和十月田了节。
过节当天,在土地庙前或禾塘上搭起禾楼,把田祖公和禾谷夫人偶像请到楼上,家家户户备肴煮酒虔诚致祭,祭毕举行宴会,男女老少分席进行,出嫁的姑娘也回娘家过节。入夜,在村边地头旷野处,摆出一张八仙桌,男女挑灯举行“跳禾楼”对歌活动。
跳禾楼的主角有两个:一个在台上,由男扮女装,叫“楼娘”;一个在台下,是男角,叫“宿佬”。台上楼娘边唱边舞,与台下宿佬对歌,当地称为“驳歌仔”,所唱多是幽默风趣的“大话歌” (即扯谎歌),歌词颠倒,内容反常,经常引起观众阵阵笑声。除娱乐之外,还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歌云:
“收起了,割完了,仓满了,缸盈了,堂前香烟袅。禾楼人如潮,男女老少敬天地,丰收歌墒九重霄。”
东莞麻涌乡一带,则以七月十四为田了节,其时儿童争吹芦管,以示庆贺,谓之“吹田了”。此事屈大均旷东新渤、李调元《粤东笔记》均有记载。屈大均还为此赋诗一首,诗云: “芦管吹田了,中含祝岁辞,初秋几望日,早稼始收时。”
农历七月十四是佛家盂兰节,十五是道教的中元节,都是超度亡灵的鬼节,各地风俗不一,大致是举行打醮、放生之类活动,撒施水饭瓜果等物,以饱囚徒饿鬼,免害众人。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异风俗,但大都与佛道有关。如山东荣成,中元节那天祭祖,祭品必有西瓜,致祭时割成无数齿,名日西瓜山。红瓤黑子,布于桌上,祭毕合家分食;江苏宜兴还加上个茄饼,并做西瓜灯、番瓜灯等;福建则于普度之后举行出海盛典,糊一纸船放上各种杂物用具、纸人等,僧道各念经咒,把船送入海中,谓可消灾口形式虽有不同,但祭鬼消灾之举,都与吹田了相去甚远。唯化州那务、播扬等区,每届七月十四日吹筋古笛赶鬼,在时令和形式上与吹田了相似,然吹田了实质是为了庆贺田事告一段落,是一个生产节令。
吹田了其时正值夏秋之交,此时暑气渐消,气温下降,双夏大忙刚刚结束,村民值此庆贺一番。
畲族田了节
三月二十九日“田了节”的庆祝仪式主要围绕祈求农业丰收来开展。凤凰山畲族同胞祭祀神明的供品是“苎叶粿”。畲族同胞深居山区,农业可以说是唯一的生计。许多节日的安排都围绕农事活动来确定,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三月二十九“田了节”是凤凰山畲族同胞特有的一个农事节日。这一天,田园的农活都已完成,包括播种、插秧等,一年中的第一个农忙就算结束了,接下来有一段农闲的时间。这段农闲的时间,除了常规田间管理外,没有强度大的劳动,大家也就可以喘口气,等待农作物茁壮成长,收获劳动成果。“苎叶粿”的制作是采摘苎草的新叶,与糯米一起用臼子舂。物质紧张时代也有用木薯粉、地瓜代替糯米的。用水调和后搓成长条状,长约8寸,粗约1寸。然后放在用竹子编的密筛子上压平,这样就压出了稻穗的形状,再放至锅中蒸熟。用这种“苎叶粿”祭祀神明,以得到神明的庇佑,种出来的稻谷就像“苎叶粿”那样,穗大粒饱,获得好收成。所有与农业有关的节日,插香的香炉一定要用米筒装米,而不能用平时祭祀用的香炉。清明节,十月十五等节日也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