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寒风凛冽,但由于此时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疏松,阳气易向外发泄,对风寒之邪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外感风寒。所以根据时令的特点在这个时节应继续进行“春捂”。
雨水时节早晚温差大,因此要及时地关注天气的变化,如果昼夜温差大于8℃,就不要忙着脱减衣服,最好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而且相对稳定时,再减少身上的衣物。
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对于一些老年人、儿童或体质较弱之人则要多“捂”10天,这样身体才能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
寒多自下而生,因为人体下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易遭受寒冷侵袭,春捂重点要放在下半身,重点就是腿和脚,因而不能把衣裤鞋袜穿得过于单薄,衣着宜下厚上薄。尤其是老人,下半身衣服不要穿得太少,否则就会对膝关节不利。
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帽子和围巾,以避免遭受风寒,出现头痛、感冒伤风;患有肩周炎、颈椎病的人对寒气的侵邪比较敏感,容易造成病症复发或疼痛加重。因此要注意对肩部和颈部的保暖。
元朝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意思是说,在早春时节,老年人要穿着暖和一些,根据天气的变化,衣服应一件一件地减,以免风寒侵袭,时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宋元时期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春末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意思是说,在早春时节,老年人一定要做好背部保暖,防止寒气内袭,诱发各种疾病。实验证明:针刺、艾灸、电刺激背部的穴位,可以治疗各种外感病的初期和调节内脏功能。相反,寒冷刺激也会通过背部的穴位侵入人体,降低机体抗寒御病的能力,影响内脏功能的正常运行,导致呼吸道感染,甚至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寒从足生,冷从腿来”,所以,老年人还要注意腿部和足部的保暖,在减衣服时,宜先减上半身的衣服,再减下半身的衣服。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身觉热甚,稍去上衣”。但是,在减上衣的同时还要做好背部的保暖,可先将棉袄换为棉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