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除,为过、去、走的意思。
夕,就是夜晚。除夕就是一年最末尾的傍晚和晚上。但人们习惯于把大年三十这一天称为除夕,也有除夕日、除夕夜之称。为什么叫除夕?民间对此另有解释。河北省安平县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野兽叫夕,它们动作很灵便,性情很凶猛,总是在腊月三十晚上出来,偷吃供果祸害人。人们想了很多方法,总是逮不住夕。后来有个聪明的小伙子,依照供桌的样子做了一个翻板木箱子,将供品放在木箱上,夕来偷吃供品就会掉人箱里。家家都学着样子做了木箱,三十傍晚都放在夕出没的地方,一下子把夕全都逮住了。人们把夕杀了,剁成肉馅包饺子吃,从此再也没有夕来捣乱了。后来,人们就把腊月三十晚上叫除夕,用吃饺子庆贺除掉夕的胜利。
除夕是一年之尾,是辞旧迎新、除旧布新之日,在人们心目中十分重要。2007年12月,国务院颁布休假日时,将除夕这天作为春节放假的开始,就强化了古人过好除夕、迎祥纳吉的习俗。
王安石曾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便是说除夕要放鞭炮,喝屠苏酒,还要换上新桃符驱鬼避邪,保障新年的吉祥如意。这天,是迎年活动程序中最为繁忙的一天,有关的习俗很多也很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春联、门神、彩纸、窗花等是过年的特定吉祥物。过去贴春联等是腊月二十九,现在人们普遍推到除夕这天。这里,就从除夕贴春联来叙述。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周朝时,过年要驱鬼避邪,就要在门前挂上神茶、郁垒两人的像。相传他们是专门监督鬼魅的神,发现那个鬼做了恶事就把它用苇索捆起来去喂老虎,所以鬼都很怕他们。后来嫌刻画人像费事,便在桃木板上写出两人的名字挂上,因为传说神茶二人是在桃树上捉鬼的,那桃木是五木之精,也有法力。到蜀后主孟爬时,他让一位大臣在桃木板上写吉利词儿,看了不理想,就亲自写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有了这副春联,文人墨士们便纷纷在桃木板上写起来,渐渐在四川形成风俗。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联语,曾经号召京城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后来春联不再单独写在木板上,而是写好挂在门前廊柱、门框上,所以也和婚联丧联一起称为楹联。除了贴春联、福字,人们还喜欢贴挂彩纸,剪贴喜鹊登梅、五谷丰登等吉祥图案的窗花。凡有丧事的人家,连续三年春节不贴春联,或用白纸蓝纸书写。
贴门神的风俗与桃符一脉相承,渐渐分出春联一支,但贴门神风俗仍然存在。传说唐太宗生了病,总梦见妖怪,晚上不能睡觉,有人出主意把大将秦琼、尉迟敬德两个人找来把守宫门。时间长了,不能总让大将军把门,便在宫门上画了他们二人的像。现在,不少地方仍然在过年时贴这两位大将像,也有的贴死后专门捉恶鬼的钟馗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