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日市集开始张灯,制作灯塔、灯山、灯球、灯牌楼以及烟花火树。

  地方集资搭一灯棚,请乐户演唱三日。

  去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备一盏花灯,在灯棚处所集中悬挂,名日庆新丁灯。

  祭拜猛将庙。

猛将军生日

  相传正月十三这天是刘猛将军的诞辰。刘猛将军是驱蝗之神,或说是虫王。这天便是虫王节。我国是农业大国,必须战胜虫害。也因为北方干早,蝗灾反复出现,理想的蚂炸神、虫王等也就出现了。刘猛是宋钦宗时的大学士刘仲郾,他出使金国时不接受贿赂而上吊自尽,被人们赞美为刘猛将军。又说刘猛是南宋光宗时的武将刘宰,还说是元朝末年节度使刘承宗等。古时每逢正月十三这天,官府要派人到蚂蝗庙、虫王庙祭祀,说是迎猛将。正月十三,民间俗称是刘猛将军的诞辰。所谓刘猛将军,即驱蝗之神。我国是一个农业国,蝗虫是农业的一大天敌。最早,驱蝗的神灵是位鸟神。据《夷坚支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秋季庄稼成熟的时候蝗虫大起,这时飞来一群名叫“鹙”的神鸟,吃尽蝗虫,保护了庄稼。朝廷闻报,救封“鹙鸟”为“护国大将军”。南宋以后才产生了以人为原型的驱蝗神—刘猛将军。

  刘猛将军是一位刘姓将军,却并非名“猛”,而是因其灭蝗勇猛而被称为“猛将”。

  那么,这位刘猛将军究竟是谁呢,有五种传说:一说是宋钦宗时资政殿大学士刘仲郾。他出使金国,不肯接受金人的诱降上吊自尽,被称为“刘猛将军”;一说是南宋的刘锐,因在江淮间驱治蝗虫有功,死后被封“驱蝗神飞一说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刘铸,岳飞被害后他被贬为地方官,造福一方,死后被封“天曹猛将之神”;一说是南宋光宗朝的刘宰,作战勇猛,时人呼为“猛将”,死后封神,执掌蝗疫;最后一说是元末的节度使刘承宗,有“猛将”之号,死后成为治蝗虫的“刘猛将军”。

  总之,刘猛将军的人物原型都是一些作战勇猛、尽忠报国、爱民如子、为民除害的官员,深受敬仰和爱戴。于是百姓们便把治理虫灾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猛将军”身上,希望他们施展神威勇猛,消除茶毒百姓、祸害庄稼的蝗虫。

  据田野考察,农耕时代各地都建有刘猛将军庙,每逢正月十三这天,由官府出面献供致祭。民间的祭祀仪式称为“迎猛将”,各村派出选手抬着“文ll猛将军”的神像上街游行,象征把“刘猛将军”迎回本村,保佑一年的收成。在黄河以北地区还有举行“烧蝗”仪式祭祀“刘猛将军”的习俗。据《河南文化资料》记载“正月十三日为刘猛将军诞辰……郊外乡民,每至神诞日夜晚,结队鸣锣击鼓,集于庙前,架木柴成井字型,举火焚之,烟焰烛天,名之曰‘烧蝗’,以为可以避蝗灾,然后人们手持火炬,呼啸而去”。火是灭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并无蝗虫的日子举行这种活动的意义,一来是提醒人们不要放松对蝗灾的警惕,二来也是一种欢乐聚会活动。

猛将相传姓刘名锐,是宋朝将军刘铸的弟弟,两军交战,常为先锋,而后失陷敌阵,因为生前除蝗有功,死后封为驱蝗将军,相传十分灵验。其祠堂、庙宇遍布海内,名为猛将堂,或者猛将军庙。民间流传刘猛将的故事很多。江浙各地,每年有猛将会,当地的人们,祭拜十分虔诚。

  也有人说猛将神名叫承忠,广东吴川人,是元末指挥官,有猛将的称号,因为江淮蝗旱,奉命督兵逐捕,蝗虫尽死,元亡之后,自沉于河。又或者传为刘铸、刘粉,诸说纷纭,还是刘锐一说比较可靠。清朝雍正十二年,诏令官员在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以及正月十三致祭。本日大多认为是猛将神的诞辰,有祭祀的民间活动,吴地俗称为待猛将、迎猛将

灯头生日

  正月十三另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南方一些地方,也说这天是灯头生日。这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这应该是元宵灯节活动的前奏。而京津冀一带,说这天妇女们不能动针线,动针线容易死丈夫,所以这天成为妇女休息日。

上灯

  元宵前后,白天张灯结彩,杂引流苏,晚上万门灯户:火树银花。朱门宴赏,游人如织,金鼓达且。庆赏元宵的习俗始于唐初,唐代以前,唯独腊月有灯。汉代祀奉太乙神(传说五帝之上的尊神),通宵达旦,《僧史》上说,西域腊月晦日,也就是腊月最后一天,名大神变,燃灯以示敬佛。自汉明帝起,开始沿袭为赏灯的风俗习惯。梁简文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之诗,然并不知岁灯何时,月灯何夕。从唐朝起,才开始流行在上元赏灯。《朝野金载》载:“睿宗先天二年正月望日夜,于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绣,燃灯五万盏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报珠翠,长安少妇千余人,于灯下踏歌。”有诗赞美其盛况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唐玄宗时规模更为盛大,元宵节以及前后两天,夜晚驰禁,开市燃灯,并以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为灯市,永为定式。开元年间,天下元夕张灯,广陵灯火最为盛大。五代时,蜀国君主孟艇偶尔放灯,并没有固定时间。宋朝沿袭唐制,并且颁布诏令将上元赏灯的风俗确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曾经修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清太宗时期,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三元皆不禁夜,人们都在街头赏灯,后来又去除中元、下元,上元规模之盛大,则超过前代。

  各地元宵灯展的起讫日期,也是参差不齐。浙江湖州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八日收灯;河南唐河则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称为灯节;广东阳江是从正月初十到十五或十六日为止;福建福州则在十一日夜晚已经有人燃灯,直到二十二日晚上才开始息止。江苏丹徒以十一日为上元灯节,到二十日停止,叫作落灯节;兴化十三日张灯,至十六日停止。南京,根据(金陵岁时记》所载,以正月初八、十三日、十五日作为灯节。北京,根据杨允《长都门元夕张灯记》记载,始于正月初八,到十三日尤为盛大。十七日停止,所以自十三日至十七日,都叫灯节。此外,浙江永康、瑞安等处,十三叫作试灯,十四至十六叫作正灯,十七又叫作残灯;庆元从十三日夜至十五日夜;平阳从十二日晚上开始,到二十日晚上;武义时间较长,是从初十夜里开始,到二十日夜里建德灯市的时间最长,从十一日起始,一直到二十二日方才停止。大致来说,可认为自十三日开始张灯,名上灯,而十四、十五、十六三日为正式赏灯时间。

扎灯山

  古代花灯品种极为多样。把多盏灯重叠,做成山形,叫作灯山;把多盏灯扎成圆形,叫灯球。灯塔又名塔灯,多为寺庙佛塔上使用,每层悬灯六盏,自下而上,由大渐小,有的挂到七层为止,也有的挂到九层或者十一层,大致都是奇数。在佛塔上设灯,远远望去,灿若列星。

  灯牌楼盛行于全国各地,多数是府衙、学堂、会馆之类公共场所使用,用竹竿搭成架子。点缀松柏,遍挂灯笼,使之形成“与民同乐”“天下太平”等字样。有的在街市相望、行人汇集的地方,悬挂彩索,把各色繁灯拴在下面,名日过街灯。《朝市丛载·上元》中写有:“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庆新丁灯

  闽粤方言,把灯念作丁,因此,每添设一灯,即是添丁。本日凡是上一年生男孩的人家,应自备花灯,挂在宗祠、神坛、社庙、观音栩等处,名为庆丁,以为祝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月十三  正月  正月词条  正月十三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