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天中节、鬼节等。中元节的来历,与元宵节一样与古时月亮崇拜有关。这是下半年的第一次月圆,也很受古人的关注。它的主旨是怀念先人,祭祀亡灵,而不是崇月拜月。其功能与清明节、端午节有近,而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大团圆主题大相径庭。
历史地看,中元节是由佛道两家共同撑起来的。
东汉张道陵在四川组织五斗米道是道教的肇始。他把《道德经》奉为宗教经典,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正月十五是道教的上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相传为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道教看到七月十五佛家孟兰盆节人气很旺,便把原本依附于七夕节的斋会改到七月十五,与佛教唱起了对台戏,这样双方都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道士们坚持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中元斋会,大做法事,吸引百姓们在这天祭奠自己的祖先亡灵,也为孤魂野鬼祈祷诵经。道教理直气壮地打出中元节的牌子,参与了超度、宗教宣传竞争活动,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立开展的传统活动项目,所以道教未被外来佛教挤垮。
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叫鬼节、七月半,佛教称盂兰盆节。
中元节本是道教的节日。道教将一年分为阴阳两半,正月至六月称为天官,七月至十二月称为地官,故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称水官。元,就是指元月。道教还将天官、地官、水官分别附会成三个神人。据说有一个叫陈子祷的人,与龙王的三女儿结婚,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他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均受到救封,称三元大帝,分别掌管赐福、赦罪、解厄三事。于是人间就建起了三官庙,以供人们朝拜。想要得福的朝拜天官,想要免罪的朝拜地官,想要解厄的朝拜水官。因此,七月十五是道教中元赦罪地官的生日。
根据道教《修行记》记载,每逢七月十五生日这天,中元地官都要来到人间,考察核定人们的善恶,道士要于此日聚会,讲诵老子《道德经》,做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民间信道之人,也于此日来道观朝拜,并向道观赠送贡品和财物。唐朝诗人李商隐有“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回清”的诗句,诗中的“上清”一词,是道家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很早以前中国人就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关”,是地府放鬼的日子;七月三十“关鬼门关”,是地府收鬼之日。七月十五,家家都要祭祖,寺院也要制纸糊白法船,晚上烧掉。古时的祭法非常隆重:七月初一为接祖日,从初一开始,每天每餐必供祖先,到十四日则办酒席大祭,并给祖先烧纸钱包。
十五日送祖,这才一结束。唐宋时,每逢鬼节这天,人们以麻、谷、林缚在一起,挂在大门及中堂的天地祖先两边,或以果品牲礼及麻谷之类到坟上祭奠祖先,与清明上坟相似。地方官员还命令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焚钱祭奠阵亡战士。
实际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我国历代有识之士,如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的范填等,都曾对鬼说进行过批驳。但为什么仍然有人相信有鬼呢?究其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一是对人体生理缺乏认识,把生老病死归为鬼在作祟。二是对人的思维活动和肌体活动关系缺乏了解,不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道理,常常把梦中所见和现实生活中相似的事联系在一起,认为鬼托梦。三是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现象不了解,把郊外墓地的磷火当作是鬼火,把禽兽的古怪叫声当成鬼叫。四是统治阶级利用人民的愚昧无知,生编硬造各种鬼来欺骗、愚弄人民。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不再信鬼,也不再过鬼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