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春社秋社活动,还有春天祭太阳、秋天祭月亮的礼制。在《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说的是,周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夕月就是夜晚祭月拜月,但时间上是八月初一朔日而非八月十五望日。古人说的中秋也是秋分日,但那天也不一定有月亮,不像后来八月十五一定月圆,这样往往很煞风景。
那时春分早上东门外祭日,秋分晚上西门外祭月。祭日时要筑高台,祭月时要挖坑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坛、坎,它们一高一凹,代表一阳一阴。要用牛羊等牲畜做牺牲,还用玉帛等做祭礼。春秋战国时,曾称日神、月神为东皇公、西王母。
祭祀日月是帝王们行使神权的象征性仪式,成为他们的政治专利。远古时祭月仪式是群体性的,由部落首领或专门祭司主持,全体对月跪拜。到周朝时把祭月作为王室祀典规定下来,民间就没有资格祭月了。那时宣传君权神授,像日月这样的天地大神,只有帝王才能通过祭典与之沟通。秦朝时,都城咸阳有日月祠,是皇帝专门祀奉太阳、月亮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王公贵族、文人学士也效仿起来,渐渐形成全社会性的祭月拜月风气。文人们还要望着天上一轮明月吟咏,寄托自己的情怀。明清时北京有天坛、地坛,也是帝王亲自祭拜日月的场所。原先日神月神都是自然崇拜对象,后来把月神说成嫦娥,是把自然天体人格化了。
南方女人称嫦娥为月姐、月姑或月娘,这就贴近了世俗,和人们拉近了距离,不像古人那么诚惶诚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