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品到悟 黑茶的第三种味道——禅味

黑茶有三味: 一为原味,二为真味,三为禅味。

本味者,就是那种直接快速的表现出来的味道,这是依附在茶叶身上最表层的气息;

真味者,就是比原味更深层的、更有质感的综合元素,包括它的健康属性的表现;

禅味者,就是在黑茶本身蕴涵的生活哲理所给人带来的启迪和收益。

黑茶的原味是泡出来的,只要有开水,就可以得到它的原味;

黑茶的真味是煮出来的,慢慢的熬煮,既能使茶的气味更加饱满厚重,又能把它内含的有益人体的物质提取出来;

黑茶的禅味则是悟出来的,这种茶里物外的境界,恐怕只有了解、熟悉黑茶的人才能说出个道道来。

一位在黑茶产业中颇有影响的的国家级评茶师说过一句话:读三国不如进茶店。因为茶的受众广泛、雅俗同需,所以置身于茶行业中便会感悟到如三国中所演绎的分合取舍、进退博弈,从而能够定位人生,以至建功立业。这是否就是黑茶的第三种味道呢?

而我们在黑茶的身上也的确能发现许多与生活哲理偶合的现象。

其一是从茶叶采摘季节悟出得失。黑茶和绿茶、乌龙等炒青或轻发酵的茶类制作工艺不同,因此黑茶的采摘季节也不同。黑茶的采摘在秋天,主要选择成熟肥厚、成长期相对完整的茶叶,作为生产的原材料。这里的得与失可以这样对待:黑茶比其它茶叶少了一个采摘的季节,但虽然是一个季采茶,却比别的茶类多了成熟的叶,成熟的红薹茶梗等,所以,一季采摘和两季采摘在数量上并没有什么差异;再看黑茶虽然减去了每年清明前的紧张准点的劳作,没有了谷雨后频烦多事,却增添了五道工艺,三十二道工艺的复杂和考究,所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与其它茶类相比只多不少;还有,黑茶也许没有什么明前茶,谷雨茶讲求和卖点,却多了老茶、陈茶、古董茶的销售后劲。

其二从炒青和发酵工艺中悟出快慢。绿茶和乌龙茶等都是以炒青为主,当天采摘的茶叶当天就可以喝到,所以也叫炒青茶。其实它就象是时装,讲究一个短平快,总是把时效放在第一位,如明前茶就一定要在清明前后生产出来,过了这个时候,也就不叫明前茶了,快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卖点,同时也是它的硬伤,因为炒青茶的产业要比黑茶产业的门槛低,时效性也比较强,有时候就难免会在生产或销售中出现一些短期的行为了。相比之下黑茶就显得从容不迫了,它属于发酵茶,它的生产、成型的周期比炒青茶长得多,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看成是西装、唐装或旗袍,从来不用去考虑到时效和消费群体,完全可以按必需的发酵时间、必需的工艺流程一丝不苟地去操作,即使是把成品放置仓库中,也会随着时间逐渐地增值。虽然炒青茶制作快、入市也快,而黑茶制作慢、入市也慢,但从两者最终实现的价值来看,结论也许就是快者不快、慢者不慢。

其三是从成型的松紧上悟出宽严。我们知道,黑茶成品茶的外观和其它炒青茶类的成品茶外观也是不同的,比如绿茶和乌龙茶的成品茶叶是扁平的、条索的、卷曲的,成品的整体感是舒展、松散的,一斤茶叶往往就是一大包。黑茶就不同了,它是把茶叶稍微蒸软后用几十吨、上百吨的重力把它紧压成砖型或其它形状,一斤茶也就是一小块。由于松和紧的造型不同,在流通中的表现也就不同。舒展型的茶叶有诸多的便利,如便于遴选、便于饮用等,就是不易于保存,更不能收藏;而紧压型的黑茶则不容易一下子就辨析出它优劣,饮用方式也有些特别,需要熬煮,但却便于携带、保存,更可以收藏传世。一切都显得有点置后,我想如果把这一点人性化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人如果自顾舒展、宽以待己,虽然活得洒脱自由,却总是难以持久,也难成大气;相反,如果能耐得住一番寂寞、肯下一番功夫、打一番基础,象紧压的黑茶一样经历一个发酵、蒸压的过程,也许就会有一点点的吸纳、沉淀、融化、转换,做到了真正的厚积薄发。有了这样努力和过程,当然就会有大的成就,就会有持续的发展,就会象紧压的黑茶越陈越香越珍贵了。

快慢之道、得失之间、宽严之法,均缘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以及对客观环境等外在条件恰到好的分析和把握。有时候,快者不快,慢者不慢;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一切都是在顺应着自然。因此,茶也好、人也罢,对造物主的夺予就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取之泰然、舍之超然,固守勤勉法则、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应该从黑茶中所品到、所悟到的第三种味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黑茶  黑茶词条  味道  味道词条  
茶文化小寒

 出门见冰小寒到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285度时,交小寒节气,“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