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唐代的宫廷茶具

1987年,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 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这是一套 世界唯一的珍宝,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 茶具,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 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封藏 的。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同时出土的《物账》碑, 已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物账》 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且从茶 罗子、碾子、磺轴等本身錾文看,这些器物为咸通九年至十年 制成。同时,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 哥”两字。“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物账》碑又将此 记在新恩赐物(僖宗供物)项下,因而全为僖宗所供。从实物 中来看,“七事”应为茶碾子,茶碉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 器中标出的茶器。另外,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 《物账》碑载明为茶器。

1.焙炙器。

金银丝结条笼子:筒形带盖,横截面为椭圆形,带提梁, 底有四足,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织而成。提梁以素银丝编织为 复层,宽0.5厘米,厚约0.2厘米,长20厘米,编结于椭圆形长径 两端。盖面稍隆,顶端有塔状丝编物装饰,盖面与盖沿的相交 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小圈,连珠一周,盖沿与笼体上沿为复 层银片,呈子母口。笼体、笼盖均为五边形圆的小孔,下沿边 交结四个盘圓圈足。通高15厘米,长14.5厘米,宽10.5厘米,重 355 克。

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呈桶形,带隆面盖,倒“品”字形 足,带提梁,模冲成型。通体为古钱形实地与菱形孔。直壁、深 腹、平底、四足;盖拱隆,直沿带子母口与笼体开合,顶带圆铰 环,一银链与笼体相系。盖面笼外壁模冲出相向飞翔的大雁, 錾刻羽绒,工艺构图给人以奔放之感。直沿为上、下错开的如 意花,以鱼子纹衬底。沿边带耳环,上套鹅形提梁,四足由破 叶花瓣黏接呈“品”字形,纹饰鎏金。

这两个笼子很可能是当时用来盛茶饼的。蔡襄《茶录》 记••“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篛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 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 也。”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记:“叔文魏国公,不甚喜茶, 无精粗共置一笼,每次取碾。”以笼装茶,用温火慢烤可以达 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 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唐秦韬玉诗曾有碾烤干饼茶的记述,“山童碾破团圆月”,团圆月即指圆形茶饼。

2.碼罗器。

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通体方 长,纵截面呈“ n ”形。其主体结构为梭状槽外带护槽架;下带 座垫,木制;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上带宝珠形捉手),用 来保持梭槽的干净卫生,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护槽 架和底座两端都带如意云头,护槽架两侧为鸿雁流云纹,座 壁两侧为镂空壶门,门间錾饰流云奔马。底外錾铭文“咸通十 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两”等字。黄庭坚词 云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零。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 光莹。”从碾子形制看,一改民间方形碾而更显科学。通高7.1 厘米,横长27.4厘米,槽深3.4厘米,辖板长20.7厘米,宽3厘 米,重1168克。

鎏金团花银碉轴:由执手和圆饼组成,纹饰鎏金,圆饼边 薄带齿口,中厚带圆孔,套接如擀面杖一样的中段粗两边细 的执手。上有“5尚轴重十三两十七字号”。皇室饮茶作为一种 高雅文化活动,用茶量小,轻推慢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 花”,因而碉轴显得小巧别致。饼径9厘米,轴长22厘米,重 123.5克。后来的宋徽宗认为:“凡碾之制,槽俗而峻,轮俗锐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鎏金银茶碾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叶聚;轮锐而薄,则远边中而 槽不戛。”他没有想到唐人已制作出他认为最理想的碾茶器。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茶罗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由 盖、套框、筛罗和屈、器座组成。盖顶长方形,直沿,与罗架套 框子母口开合,其上錾刻两个飞天翔游于流云间,罗架套框 为双层,上留口,以放罗端。有方口置屈,两侧为仙人乘鹤流 云纹,端面为山、云纹。罗为“口 ”形框,双层,厚约0.2厘米,高 约2厘米,中夹质地为细纱的网筛,极为细密,近乎今天的细 纱网,出土时呈深褐色,伴有大量褐色粉末,给人感觉网眼极 细致。罗下盛茶面的屈——如今日桌框抽屈,以此来看,唐人 用此具来制“黄金粉”,否则网筛不会如此细致。

不论是烹茶还是点茶,都离不开量具“则”。《茶经》云: “贝1j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茶)末方寸匕。若好 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十六汤品》则云且 —瓯之茗,多不二钱,若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万一快泻 而深积之,茶安在哉! ”地宫出土的“鎏金飞鸿纹银则”形如 勺,但其前宽角仰面平后椭圆。柄前窄后宽,后端作三角形, 前后两段分别为联珠组成菱形图案,间以十字花、飞鸿流云 纹。两段下方均以弦纹和破式菱形为界,小巧精制,通长19.21 厘米,重44.5克。匙径2.6厘米,长4.5厘米

3.SC:茶器。

保持茶面的香味要用盒密存。此鎏金银盒钣金成型,纹 饰鎏金。龟形,昂首曲尾,四足着地,以背甲作盖,盖内焊接椭 圆形子母口。龟首及四足中空,首腹套合加焊,包尾焊接,似 —龟正欲起程。通长28厘米,宽15厘米,高13厘米,重818克。

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钣金焊接,纹饰鎏金。盒体 呈菱弧状,直壁、浅腹、平底、喇叭形圈足。盖、盒呈菱弧形。盖沿饰一周莲瓣,内以联珠纹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拱斗布 局,中心部位为两相向腾跃的狮子。盖、盒子母口扣合。

在唐人心目中,龟象征着吉祥、长寿,狮子象征着雄猛 威严。

(1) PC盐器。

在茶道发展过程中,茶圣陆羽对茶中加盐进行了保留, 使这一方法得以延续至晚唐^

鎏金摩竭纹银盐台: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顶为 莲花形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为上下两半,用银焊接并与 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周,面饰四尾摩羯,盖沿为卷荷形三足 架与台盘焊接相连,似一平展的莲叶莲蓬,支架以银箸盘曲 而成,中部斜出四枝,枝头两花蕾两摩羯,通高25厘米。支架 有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准造涂金银盐台一枚。”錾文明确 表明此为盛盐的盐台。

银镡子: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喇 叭形圈足,盖顶为宝珠形提纽。

(2) 点茶器。

《茶经》对点茶法稍有提及:“乃斫、乃熬、乃舂,贮于瓶缶 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庵茶”亦即在盏内点茶。

从地宫出土文物看,属于点茶之器不在少数。秘色瓷中, 两种碗的口径和高度都较大,很显然不适合于作餐具,也不 适合于作饮用器。作为点茶之器来说,越窑生产之青瓷很受 饮茶之人喜爱,因茶水注人后令人感到格外的鲜绿和清爽。

系链银头箸:上粗下细,通体素面,上端为宝珠顶,顶下 为半厘米宽的凹槽,以辖扣环。箸子以银丝编结的链条套链。 茶面入碗,以热水冲击会泛走茶花,用箸子击拂,搅拌,调如 胶状。

鎏金流云纹长柄银匙:形制似则,但其柄长直,匙面平整。作为点茶器,击拂茶花,进行搅拌。五瓣葵口高圈足秘色瓷碗:素面,侈口,口沿五曲,曲处 内有尖凸棱至碗底,外有凹槽,平底,高圈足稍外撇。通体施 青釉,釉层均匀凝润,外壁留有仕女图包纸痕迹。通高9.4厘 米,口径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外径9.9厘米, 底内径9厘米,重610克。侧视如一卷荷叶,高度较大,壁斜而 口沿外翻,是点茶用的佳器。

五瓣葵口内凹底秘色瓷盘碗:卷沿,尖唇,斜鼓腹,底内 平处内凹,通体施釉,青绿泛灰。通高6.8厘米,深6.2厘米,口 径24.5厘米,底径4.5厘米,重902克。此盘碗也是点茶器。

茶托、茶碗:《物账》碑明确记为茶托、茶碗。各地出土的 茶碗茶托不止一件。法门寺出土一套托盏均为淡黄绿色玻璃 制品,茶托卷棱圈沿,斜壁内收于喇叭形柄把,柄把为管状 物,带卷棱圈足,通体较多鱼泡,浑沉。

素面淡黄色玻璃茶碗:侈口、秃唇、腹斜光洁呈倒喇叭 形收于小底,底外凸一小包,环棱圈足,与茶托配套使用。通 髙4.5?5 J厘米,腹深4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3.5厘米, 重117克。用玻璃来制茶器,表明民间制作茶盏、茶托已有相 当历史。但一些国内外专家认为,法门寺出土的玻璃来自伊 斯兰。

法门寺出土的茶器具中少了最重要的风炉、煮水的锅和 盛水的器皿。这大约是在陆羽之后的近100年中,宫廷中已开 始偏重点茶饮法。“上有好者,下有甚焉”,上层的讲究和提 倡,自然会对全国乃至国外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唐代的宫廷茶具  茶具  茶具词条  唐代  唐代词条  宫廷  宫廷词条  唐代的宫廷茶具词条  
茶文化茶道

 尘世中的那滚滚茶汤

每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和界定都是不同的,有的人觉得人生如同一段旅程,有的人觉得人生如同一场电影。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杯茶。一杯好茶,香气如同回忆经久不散。人生如茶,...(展开)

茶文化冬至

 冬至禁忌

 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  湖北一带冬至忌无雨,俗信如果冬至不下雨,来年天将大早,有谚语说:“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