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社会教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一生贯穿于民俗生活中,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交际礼仪,无时无刻不沐浴在民俗生活中,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伴随终生。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约束作用,是一种约束面最广泛的行为规范。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乡土的深厚感情,对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也都在民俗活动中得到培养、扬弃和发展。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这些内容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所谓有形是指春节张贴的各种对联、年画、神纸,穿戴的各种服饰,食用的各种食物,造势的鞭炮、灯笼、锣鼓、彩旗、街吊及搭建的牌坊、戏楼等;所谓无形是指春节的各种祭祀仪式、拜年走亲访友活动、表演各种娱心健神的娱乐活动等。这两种形式的文化在节日期间同时并存,互为烘托,共同构成普天同庆的节庆内容。剖析其实质,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所张扬的都是民族的自豪、自信、自尊、自爱,所激励的都是民族的奋发向上、勤劳勇敢、乐观自强、忠孝节义、仁礼智信的理念,所蕴含的都是公而忘私、舍生取义、尊老爱幼、刻苦进取、精忠报国等民族精神,所熏陶和培育的是民族个性和品质,所规范的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行为、责任和使命,推动的是家庭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发展。
人们通过“拜年”活动,消除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家族邻里之间、上下级和亲朋之间的摩擦与隔阂,增进了团结和了解,确定和构建了尊、长、亲、疏的和谐社会和家庭族群关系;通过参与和观赏民俗礼仪活动,明辨了是非观念和道德伦理、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通过敬祖祭祖,弘扬家族传统美德,明确作为家庭成员的使命和职责;通过祭祀各种生灵和自然万物,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尊敬,增长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祭祀先贤英烈,表达对他们功德的感念,激励自己学习和效仿;甚至节日期间的种种忌讳等,也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规范自己、约束行为的美德。因此说,春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进行精神教化和洗平L的大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春节也堪称是民族德育教化的大培训、大实践,即便在今口,仍有他不可轻视的重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