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着微信大战略的小程序上线一周,相较于其诞生时的沸反盈天,目前外界对其保持了一种暧昧的态度:一方面微信上线小程序后,平台统计小程序已有几万家,整体用户数不断上升,已突破一千万;另一方面,在实操和体验中其固有的弱点在不断放大,有不适应者干脆退出,质疑声不减反增,甚至有人直指腾讯的“开放策略”。那么,小程序是否真的点燃了独立应用、自媒体创业者的新红利?有公司暂停小程序运营背后的原因何在?内容服务真的适合小程序么?
关停:罗振宇试水小程序浅尝辄止
日前,今日头条lite小程序版本突然暂停,有知情人士透露称属于今日头条小程序版本更新,目前今日头条lite已经恢复功能,更新后的版本并未做重大调整。
据悉,今日头条lite于1月9日上线,是最早开放的小程序之一。在体验过程中,有人发现今日头条的小程序版本只有“推荐”和“视频”两个选项,无法进行搜索,功能比较有限。
在1月7日小程序正式上线后,就曾有分析师认为,虽然该小程序页面跟App相似,但已经没有了最为核心的算法优势。
无独有偶,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APP推出的小程序得到plus上线的第四天就自动关闭了。其官方给出的解释称,“本想做一个轻量级叫床服务,但过程中发现技术难题无法攻克。加之创业团队开发资源有限,所以不再投入精力做小程序了。”
质疑:没粉丝没入口,白白给微信打工?
对于小程序,有多少人推崇它,就有多少人质疑他。
著名媒体人方兴东在转发一篇名为《马化腾的焦虑和布局:这是一个比微信更重要的战场》时评论说:不赋予第三方和用户充分自主权的平台都是伪平台,所谓的开放都是伪开放,就不可能引爆真正的全球性爆发力。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认为,小程序更适合低频应用,它不是高频重度APP的主场。而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则判断,对于社会化媒体传播和社交电商类的创业者,小程序的帮助可能比较有限。
事实上从小程序诞生起,其极端“苛刻”的传播方式就给主打内容服务的产品埋下隐忧。小程序线下只能用手机去扫描二维码才能访问,传播方式很克制,“没有粉丝,不能推送、无法分享到朋友圈”的特点造成小程序天生不具备传播属性,这意味着纯粹的展示型内容产品,利用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来获取流量的目标群体,其实不适合做小程序。
同时,微信并未开放更高的使用权限给小程序。许多产品运营者看来,自己辛苦培养的APP导入微信后,微信不仅不提供流量,反而自己为微信输入流量,微信要让所有人为他打工。
更重要的是, 将公司的未来放在一家渠道商手里而不是自己手里大多数创业者的顾虑所在。没有哪个创业者会激进到在小程序上孤注一掷。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对于得到运营方来讲,用户添加得到小程序后,由于入口深,没有推送,得到将会和用户失去联系,用户满足于得到小程序内容,不去发现整个得到的内容,活跃度下降,得到收益下降。对于大多数用户来源于罗辑思维的得到来说,小程序可能不仅不会拉来新用户,还有冒丢失老用户的风险。
困惑:小程序似乎并不适合内容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程序的本质在于提高效率、安全可靠。很多人希望做一个黏性很高的小程序,希望给用户发很多的信息,希望用户将时间留在这里。但在信息泛滥的年代,用户越来越多地对信息产生反感,价值应该回归到解决问题上。这一点,微信团队也曾明确表示,微信的本意并不是要做成一个只是传播内容的平台,而是要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微信推出小程序正是基于此目的。
正是因为因为没有订阅关系,因此只要有一个竞争对手做了和你同样的事情,比你做得更好,用户很轻易地就会转到一个新的小程序上去,你需要不断地挖掘用户需求,创造更好的服务体验来留住用户。
但对于内容服务行业,抢新闻抢热点是必有之事,如果每个媒体都用了小程序而非使用公众号和自家APP进行推送,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曾经困扰报纸的症结同样将会在内容服务小程序上演。
在业内看来,微信推出小程序,意在加码支付和O2O。通过支付入口再度强化微信生态内的话语权,激活线下的商业价值。从目前的体验来看,在“扫码即用、用完即走”的逻辑下,整个“进入场景—需求发起—选择—支付”的交易闭环更加轻量和快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最适合小程序的或许是支付服务,最不适合小程序的,可能就是内容服务了。
正如有可能学院CEO阿禅所说:创业者要考虑完整的闭环,基于微信生态来做,还包括订阅号、服务号、微信群等一系列产品,而不是纯粹最一个即用即走的小程序。
原文标题为《罗振宇试水小程序浅尝辄止,这玩意儿似乎并不适合提供内容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