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思考到: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就会通过能力时段,统一到相对固化的生产线当中,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结构可以对多个能力时段进行调度,即使产能结构的结构更切合于市场,尤其是在多条生产线之间进行能力调度,而非订单的调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部署之下,所有订单将获得时间,用最合适的节拍进行生产和输出,这样的形态和卖票几乎没什么两样,生产线由订单主导演化为能力主导,凸显出它的自然优势。火车就会向出租车一样敏捷,市场的个性需求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果真会这样吗?王秉然对自己的“发现”不是很确信。居然直接写了起来:
在每条生产线作业班次内,都有一个能力时段的结构,这个结构的定义,各种产品的计划生产时间,也就是这个产品生产占用生产线的时间,同时也预置不同产品之间的切换模式,包括工艺和物料的调整方式等等,这样整个生产线的运行就会比较流畅,因为许多操作都是事先设定好的,唯一的变化是每个时段的计划时间会根据实际需求在一定的时间内作调整。
市场上来的所有订单,通过系统将直接落实到未来的某个时段,这样对市场就有了明确的引导信号,鼓励客户在熟悉这些能力时段的基本规则之后,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整个作业系统的生产时间、准备时间和缓冲时间将得到统一。产销矛盾将得到缓解,直至消除。如果我们今后通过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张鞋跟生产线的确定性,可以获得越来越多的能力时段支配权,那时,这些矛盾更容易得到解决。
能力时段的部署,按照产品换单最低成本(包括机会成本)的逻辑顺序进行安排。
如5BCC产品(女鞋马蹄中跟)我们安排在4号线8:00—17:00生产,这个时段的产能总和为5000只,那么这天的这种产品在这个时段的接单限额就是5000只,可以把多个客户的类似产品集中到这个时段来。多条生产线之间进行能力安排并进行有效的调节,整个系统就会变得非常严谨,一旦某一时期的能力结构确定之后,将通过多种渠道向客户宣传,并且明确某种产品保证具体的交货时间与报单截止时间,整个能力时段的部署就好像列车的运行图一样,同时也表现为某个时间区间内有效的列车时刻表。
他顺手画出了这个时刻表:
线别 8:00-12:00 13:00-17:00 17:00-19:00 19:00-23:00
1 6A36/324C 324C
机器维护
8BAC
2 432A/432B 5K89 8BAC
3 5K89 2K66
4 5BCC 3K58
表一: 五美集团列车时刻表(示意)
画好之后,自己不禁笑了起来,哪有这样集中的机器维护时间啊,修理工一共才4人,而且都是吃晚饭的时间。好在是一个示意图,问题都不大的。上面的几个产品也是他熟悉的产品,其实公司的产品有1000多种,看那扩建的模具架子就知道了。1000多种(自然是越来越多的)产品怎么管理还真的是一个学问。但是这个表,还是给自己启发了---在逻辑上把生产线的能力时段区分开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就在自己一个人笑的时候,停机去餐厅方向的几个师傅都不解地看着他。他自己也不好意思起来,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孵化出来一个更科学的现场管理技术来?